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李两丰坚守三十年传承麦秆画

发布时间:2013-12-07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李两丰在创作麦秆画。

三十年的光阴,市工艺美术师李两丰见证了潮州麦秆画从鼎盛、萎缩再至复苏的三个转变时期。变化的是社会与市场,而不变的,是李两丰这三十年来的坚守与传承。近年来,他还潜心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寻求突破,使这门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魅力。

  打破常规用“麦秆粒”

  贴出牌坊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麦秆画一般多以片、条、丝等形状进行组合粘贴,但日前,记者在李两丰的麦秆画工作室,却见到了一幅用“麦秆粒”贴出的作品——《潮州牌坊街》。在这幅作品中,李两丰打破常规,大胆地将麦秆剪碎,并用筛子挑选出细沙般的麦秆粒备用。根据自己设计好的画稿,将不同颜色、不同颗粒大小的麦秆粒铺撒在画板上,然后再上胶、刷漆、定型等。在作品中占主体地位的石柱、骑楼等,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新的手法。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李两丰指着四只拇指般大小的石狮子告诉记者,用板材雕刻出狮子的立体雏形相对简单,而用麦秆粒铺撒在上面进行定型却极不容易。他说,这细沙般的麦秆粒难以控制,自己在多次的失败中反复琢磨,不断地调整、推倒重来。记者细心观察,发现小小的狮子上,不同部位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明暗,而脸上的眼睛、嘴巴圆润有光泽,腿部坚挺饱满,透出一种灵气。而在整体布局上,李两丰利用线条的延伸、浮雕的凹凸、景物的虚实,使层次错落有致,形成了空间的纵深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制作这幅作品,李两丰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作品中大到主体的石柱、骑楼,小到装饰的灯笼、雕花,都充满着潮州古城建筑的韵味,而由麦秆粒凝结而成的质感,更增加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潮州牌坊街》一举获得了广东工艺金奖的殊荣。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利飞这样称赞李两丰的作品:这是一种创新的手法,不拘一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麦秆画低迷期也从没

  想过放弃

李两丰从事麦秆画创作三十年,见证了麦秆画发展的浮沉起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潮州麦秆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对麦秆画情有独钟,1981年,不到20岁的李两丰进入当时的潮州特种工艺厂,开始学习麦秆画创作。潜心钻研之下,他入行仅两年就被提拔为样品工。

正当李两丰终日与麦秆为伴,埋头创作,乐此不疲,却全然没有发觉,受到多元经济的影响,麦秆画市场日渐萎缩,鲜有问津。1993年,工艺厂的最后一批麦秆画出厂后,就没再制作麦秆画了。

“当时厂里很多人都纷纷转行,基本放弃了这门手艺,”李两丰顿了一下说,“可是‘放弃’这两个字,从来都没有在我的脑海里闪过,心里割舍不下这份感情啊。”虽然当时家中经济也并不宽裕,但李两丰不愿意就此放弃这一传统工艺,于是,他继续跟随师傅,坚守麦秆画的创作。

李两丰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家里搭了个简单的工作台,每天不停地忙活:用刀具把中空的麦秆切段、去节、破开、成片,然后再剪截、漂白、染色、熏、蒸、烫、烙,运用刀具加以横、竖、斜、弧、半重叠等工艺拼贴……繁琐的工序在他的手中,变得条理而不混乱,精致而不随意。 

在麦秆画市场低迷的十年间,李两丰潜心钻研,创作出了各种类型的作品,平面的、浮雕的,风景山水的、花鸟鱼虫的,还融合了国画、版面、油画、书法等多种形式。对于麦秆画的创作,他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麦秆画基本靠手工制作,重在精细,更要传神。”李两丰指着几幅动物类作品告诉记者,比如一只小鸟、小猫,看似简单,但眼神是犀利还是温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粘贴,完全能够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作品与观赏者之间能够产生交流,这才是一幅成功的作品。” 如今,李两丰更注重融合潮州人文景观元素方面的创作,创作了《潮州牌坊街》、《潮州古城图》、《潮州八景》等作品,他希望,通过题材与工艺的创新,让传统麦秆画吸引更多人的观赏兴趣。

近年来,传统麦秆画日渐复苏,李两丰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也有了自己的徒弟。李两丰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传承发展好潮州麦秆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