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27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铁枝木偶戏《收蜈蚣精》
一年多来,铁枝木偶戏《收蜈蚣精》在潮州城乡演出,获得观众好评。
2012年夏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枝木偶)代表性传承人、闻名遐迩的“中国木偶第一团”、潮安区金石镇龙阁木偶剧团箱主陈培森先生约我为他的木偶剧团写一台戏。
接了邀请,我的第一反应是意外,除了意外还是意外。据我所知,铁枝木偶,俗称纸影,最起码已有几十年没有自己的创作剧目,特别是由人唱改为录音之后,选择各个潮剧团适合其演出的录音带、录音片、VCD、DVD成了他们赚食的资源,他们可以不劳而获,所以也就别提什么剧目创作的事了。陈箱主的邀请,于我私下想恐怕是在自找麻烦吧。尽管我有如是的怀疑,可陈箱主自有他的打算。
随着著名铁枝木偶表演艺术家陈旭庭的仙逝,“中国木偶第一团” 的旗帜自然而然地落到儿子陈培森身上。依赖其父所创造的辉煌走下去也未尝不可,可演出市场的日见萧条,加之多年来代表潮州参加全国性的木偶比赛的见闻与体悟,让陈培森隐隐地发现了曾经引以为荣的铁枝木偶相比较于其他木偶剧种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内忧外患,路在何方?陈培森时时扪心自问。
陈培森暗下决心,取人家之长,以补自己之短。每每与国内外同行的同台演出的同时,陈培森总是暗中学习其他兄弟剧种的特技表演并与之切磋、请教,然后将之化为纸影可以操控的特技。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学习,学会并掌握了几个新的木偶表演特技,在演出中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可培森兄仍然心有不甘,非要把他所学的几个特技连同铁枝木偶前辈留下的特技综合起来,编一个戏,用故事把它们串起来,于是才有约我为之写戏。
培森兄随即为我展现了纸影的种种我闻而未见的特技,让我赞叹不已。当表演蜈蚣喷火的特技时,灵感的天使便开始眷顾于我,剧本的故事轮廓顿然在我的头脑里面生成——借用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作框架,展现影戏的传统又创新的特技。故事的支点是蜈蚣精想食唐僧肉。她装扮成人成功劫走唐僧,结果想食不成,反为孙悟空所收服,而蜈蚣喷火的特技放在戏的高潮处。
培森兄同意我的构思,而剧本进入全面的构思和创作阶段。如何最大限度体现纸影特技?如何让我的故事不喧宾夺主,又要起到绿叶烘托红花的效果,这是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能否找到一个交接点,让观众在欣赏特技表演的同时也为故事或者人物的遭遇莞尔一笑呢?
诚然,纸影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深扎根在潮汕的乡土文化之中,也深深为潮汕观众的审美情趣所限制。喜剧的、“大团圆” 结局的则为观众所喜欢,悲剧或为观众所不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创作问题。而唐僧师徒四人当中,最有喜剧色彩的人物非猪八戒莫属。他的“力食懒做”、“好色”的喜剧性格能否与培森兄之特技相得益彰?能否成为这个戏的交接点、二个不同的看点?答案是自我肯定的,猪八戒成为这个戏的第一男主角,唐僧、孙悟空、沙悟净成了陪衬的绿叶。
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行至深山密林处,猪八戒喊饥叱饿。于是孙悟空被唐僧派去化斋、沙悟净被猪八戒支开去取水。蜈蚣精化身舞蹈(特技之一)着的美女取悦好色的猪八戒而顺利劫走唐僧。
沙悟净取水(特技之二)回来发现不见了师父,与化斋回来的孙悟空分头寻找师父。
打猎回家的猎户看见空中飞人而惊呼,被妖精施以妖法而面临死亡,遇猪八戒而得救(特技之三)。
蜈蚣精洞穴,蜈蚣精在唐僧面前尽现其态,心想与情郎分享唐僧肉。时有人点火而来(特技之四),他就是猪八戒,在猎户的指点下前来蜈蚣精洞穴寻找其师,然不敌蜈蚣精,为其所擒。
蜈蚣精的情郎终于来了,蜈蚣精满心欢喜。要情郎割下唐僧肉,千钧一发之际,只见情郎变脸(特技之五)而为孙悟空,于是开始打斗。
蜈蚣精变回蜈蚣喷火(特技之六)喷伤孙悟空,孙悟空急中生智化身老母鸡降服蜈蚣精。
被救的唐僧感叹,奉劝妖精们不要再相信吃了他的肉便能够长生的谎言而书写日记(特技之七)。
师徒四人又上西行的征途……
故事脉络看上去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培森兄所展示的特技之所长,接下来是各个人物的定位,比如唐僧的仁慈、孙悟空的机灵、猪八戒的懒散与好色、沙悟净的憨厚、蜈蚣精的妖气与人味、猎户的爽直等。人物要定位,要展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纸影是潮汕地区的特色剧种,语言表述上要求必须以潮州方言为主,而且是潮汕熟语、俗语。并且要根据特定人物为人物量身定做语言,使之能较为完美体现彼时彼刻的、非说不可的语言,以完成其人物塑造。特别是第一男主角猪八戒,尽量在让他的语言生活化,通俗化,让观众一听就懂,最好的效果是让观众一听说笑,甚至是捧腹大笑。唯其如此,才能与特技相得益彰,才能与特技互相辉映。
所思所想,敷衍纸上,几经修改,付诸录音,再行配乐。丑媳妇终见了公婆面,演员们的配音形象与培森兄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久悬着的心也渐次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