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06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新闻视频http://bbs.czbtv.com/dispbbs.asp?boardid=239&id=847498&page=1&star=1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执着追求四十载。为了做出好作品,他走进深巷潜心钻研;而今,他走出巷子设立工作室,为的是晒出好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潮州木雕的独特魅力。
每天,年近六旬的金子松仍锤不离手,手不停歇。在他的娴熟演绎下,人物、花鸟活灵活现,不同木质被赋予艺术生命。
【同期声】金子松的徒弟 宋立思:他很勤奋,虽然现在已有自己的事业,但每天还跟学徒一起做工,几十年工龄都在创新发扬,我想作为老师的学生就要认真学习,学全面,尽量学到他更多技术,把潮州木雕更好地发扬。
作为一门传统工艺,潮州木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中,也不可避免经历了“起”“落”。当时在市金漆木雕厂工作的金子松便是见证者。
【同期声】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 金子松:起初订单多到日夜加班,生产拉练即劳动竞赛,大家比做得多、做得快,但1985年至1990年初出口转型,企业自己找订单,国内没有需求,大家求温饱哪有能力买木雕。
市金漆木雕厂解散后,金子松曾辗转于乡间,靠修缮庙宇祠堂、做些蜡石木座维持生计,他并不甘心。
【同期声】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 金子松:有这样的技术如果老是用来做蜡石木座,连买煤气的钱还不够,原先学的人物挂屏、蟹篓、花鸟挂屏几个大门类反而丢弃了。
金子松干脆闭门钻研。在老市区许厝池深巷这间民宅里,他甘于寂寞近二十年,创作出大型人物挂屏《红楼梦·大观园》等精品,屡获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奖。
【同期声】金子松的妻子:晚上他经常干到两三点,做完就站看哪里不好修正,磨刀磨到手破,手老拿锤手指没法伸直,没认真肯定做不出好工夫。
近年来,老百姓生活好了,居家讲究文化品位,潮州木雕市场看好,金子松的作品“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愁销路。但是,金子松反倒觉得失落,因为潮州金漆木雕与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并称“中国四大木雕”,工艺平分秋色,价格却无法媲美。
【同期声】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 金子松:我当时去亚运会文化演示,看了阳江一幅木雕《清明上河图》,它的价格当时让我觉得有这样就好,九千多万元,我们的工艺也能做出,但谁敢打这个价格。
精品化求“质”,规模化生产求“量”,两个轮子齐驱并进是眼下传统工艺的发展之路。在金子松看来,潮州木雕要形成产业规模尚需时日,当务之急是将精华传承下来。
【同期声】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 金子松:好的工艺留下来然后去发展而不是浮躁地学一点门类简简单单做产品,做到不失潮州传统特色再发展才有意思,否则过早走粗犷型我个人不认同,我认为走精品才有后劲。
如今,金子松已走出深巷,在中山路邻近许驸马府的地方设立了工作室,为的就是透过这个窗口,让游客,让更多人见识潮州木雕,爱上潮州木雕。
【同期声】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 金子松:自己现在每天都在做,就想我自己把这些花鸟、人物、蟹篓立体摆件的门类尽量积累一些好的东西,把年青人带上精品的道路,尽自己一点力量能完成多少梦想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