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文艺大舞台

展示现代“中国刺绣”艺术新概念

发布时间:2014-02-2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大壑腾云》

《南乡旧梦》

《维摩演教图》

2014年春节名瑞集团聚绣轩举办《蔡民强、李春亮现代中国刺绣精品展》,展出了由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56幅大型作品。这些作品以崭新的面貌展示了现代中国刺绣艺术的新概念、新形象,诠释了从潮绣走向中国刺绣的概念,迈出了从潮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攀登艺术新高峰的步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十分震撼!

  理想开花

主展者蔡民强、李春亮他俩有“三同”(同知青、同班同学、同创业)的背景。在服装、刺绣行业中敬业、乐业,风雨同舟近40年。这次联合举办的中国刺绣精品展,既是崇高理想,文化自觉、勇敢实践的圆满结局,也是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心灵呼应的写照。

蔡李两人从潮绣厂技术员到分厂厂长,从分厂厂长到厂长,从厂长到集团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他们奋力拼搏,艰苦创业,事业有成,成了国内服装、刺绣行业的专家和领军人物。然而,他们年过花甲,洞察中国刺绣行业的现状,深感刺绣行业存在的危机,他们看到现代科技发展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和新要求;看到各自划地为绣,唯我独尊的局限性;看到各地各绣种融合贯通的必然趋势;看到人才和技艺断层的隐患。“中国刺绣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却没有多少惊世之作留下,虽然各种技艺已开始融通,但是绣不精,精而乱的现象比比皆是”(蔡李语)。刺绣艺术之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几十年来,蔡李在国内外刺绣艺术领域的技术业务和交流过程中,结识了各种绣种的大批精英,虽然近三十年来,他们以打造婚纱晚礼服为中心,虽然有一段时间放慢了投入刺绣技艺研究的精力,但仍同国内各绣种的代表人物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开拓和技艺上给他们无私的指导和支持,这在中国的刺绣界流传他们的不少佳话。他们放不下的心结,就是什么时候可以打造中国刺绣精品,创作像罗浮宫、大英博物馆、圣彼得堡博物馆巨幅画般大小的传世之作。

现代信息的快捷、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他们兴奋不已,各种绣种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吸收融合,朝向开放的、融合的中国刺绣这个大家庭。中国刺绣已经脱颖而出,制作中国传世之作的时机已经成熟。2012年春节过后,蔡李凭借几十年来对各地刺绣界的交流和累积的资料自己出题材,制作花稿、研究材料、制定色彩、提出针法、在全国各地的几百个刺绣作坊中挑选近30个绣艺带头人,组成三十几个固定研究点,并在逐渐淘汰中选定了十一个研究点,密集定时巡视指导。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创作出50多幅巨幅作品。这批精品力作,不仅题材广泛,主题鲜明、立意深远,而且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宗教题材、山水题材、动物题材、民俗题材、人物题材等。在800平方的展厅里,可以感受到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政治家的雄才伟略;艺术家的睿智;平民百姓对生活的满足和自信;少女摘花儿童嬉戏的纯洁活泼;昔日江南水乡的风情,小桥流水、船只运输、楼台亭阁、安逸祥和的生活场景。

  突破创新

这批精品力作之所以让参观者振奋,最根本原因是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唯我独尊的框框,利用现代各种先进技术成果,集各地各流派技法、针法之大成。在去门户化、去粗存精、嫁接化合的过程中,保留刺绣艺术的纹理质感。让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和少数民族绣种,汇聚成为中国刺绣的新概念,创造出一幅幅堪称经典的作品。

《维摩演教图》(纵62CM , 横324CM)是佛教题材的名画,以铁线描笔法作画,史有二个版本。现以宋代画卷作底稿,宋代佛教已完全汉化,佛教人物形象已发生较大变化。现作表现的是维摩向前来探病的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僧侣、天女、神将讲授大乘教义的场景。其艺术表现重在神情刻画,听众各自的情感反应。主讲维摩稍带病容,眼神略滞,面容略憔悴,表达出神入化。听众感受不同,神情各异,表达细致入微。蔡李经过研究,小心挑出这幅作品作为刺绣题材,纯粹以线条来表达人物、实物的形态。在绣制中,用丝极为讲究。一般刺绣,如果是绣粗的绣品,可以捻住一端,再将二条丝绒线合二为一股,穿入针孔以绣制,更粗的甚至三条丝绒线合为一股而绣,像我们以前的一些床裙彩眉就是二股丝、三股丝合成一股而绣的。绣制精细的绣品则是将一根绒丝劈开一半,这叫八丝,再劈,六丝、四丝、三丝、二丝、一丝。也就是说,绣细腻的绣品,一根丝要劈几次,直到劈成十几丝。《维摩演教图》的丝线,采用1丝,1/16丝,1/32丝的相结合绣制而成,绣工用最轻软的绣花针,穿入1丝,1/16丝,1/32丝的丝绒线,小心翼翼而又轻快的在绣架上飞针,绣出线描都不能完成的图案。每一条线条,往往是用一丝绣出走势,在施以1丝、1/16丝或1/32丝表达其粗细,头发部位,更是用1/16丝、1/32丝轻制而成。偶然看到个别刺绣店里也有《维摩演教图》的绣品,则是2-4丝绣制的,由于绣线粗,比1丝、1/16丝或1/32丝粗了许多倍,所以线条不畅顺,人物的衣褶、面部、头发弯弯曲曲,就不真了,布景图案更是走了形。这就是工夫出精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根据了解,能做到1丝、1/16丝、1/32丝的绣工目前在国内极少极少。这类绣工,手幼,手巧,悟性极高,眼睛明亮清晰,心静心细不烦躁,这次展览作品的,蔡李设计提出用丝要求,在诸位绣工的努力下经多次修改圆满完成,是一幅难得的作品。作者有意在作品前面放着几把放大镜,参观者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绣工的运针走势。实现用比发绣更细小的丝线对图案的解读,又见发绣的影子。

《南乡旧梦》(纵112CM,横483CM)表现昔时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垂柳轻扬,骑楼亭阁,尖角飘檐,层叠有致,货运船只,商贾买卖,船工轿夫,少妇依栏观水,阁楼小姐吟诗作画,茶楼酒肆,观戏听曲,一幅商业繁华的乡镇生活图景。作品用极其细腻的针法演绎,以平针和乱针二大刺绣针法表达不同的景象。而平针中有直针、叠针、套针、十字针、抡针、咬针、长短针等针法;乱针不拘一格,有大乱针、小乱针,或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这足以见设计者的苦心,也可见设计者和刺绣者的聪明。图中,花草部分用的是斜针和直针、掺针,而树部分则是小的用小乱针,大的用大乱针,小乱针显得树静雅观,大乱针则显得树动而壮。楼台亭阁则是直针、平针为主,辅以长短针,咬针,圆针。但见景象清晰,立体感强,透视感极佳,仿佛人在其中。那小小的篷船,用1丝、1/16丝,再施以十字针、长短针、咬针、齐针,把蓬船底的蓬棚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用几十种丝色,每个丝色多是用2-5个色阶,使颜色在掺针和长短针中自然过渡,明暗协调,生动地表达了人物和景象的逼真动态。这些代替笔锋的针法,有的是各地刺绣常用的针法,有的是以前个别绣种的针法。随着经济、信息、交通的突飞猛进,已被全国各地大多数绣种吸收融合,汇成了当今中国刺绣的新魅力。

《大壑腾云》(纵153CM,横284CM)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白雪石的弟子陈克永的佳作。陈克永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以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艺术追求吞吐山川,叱咤风云,纵横江河那天高地阔的境界,显现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朗朗乾坤的中国气概。蔡民强先生正是见到如此惊人灿烂,厚重与深邃的文化、登门造访,二人一拍即合,开创了用大山水画于刺绣的先河。由于作品是1995年之作,画家无留底稿,也无拍照,而画册上基于当时的印刷条件,颜色变得不真。蔡先生为了校正颜色,将画家的色碟搬到绣架前,沾色定绣线色。画册的图稿缩小,有的模糊不清,他们就分段研究,定出刺绣方法,尽美表达原画的气势。画中的满山红遍的笔触如原封不动搬到刺绣中,很难体现山水的壮丽,蔡李在绣制中彻底改变了原画的笔法,用乱针左右斜绣的方式,使满山红遍的景象在刺绣作品中显得层叠有方,明暗错乱,令画家大加赞绝了。此作品用大乱针打底,不停地校正图案,调色润色力求保证原作风貌,又多遍用小乱针施绣,求整体效果。再用各种平针针法表达局部,乱中有变。

  文化自觉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绣制的巨幅《阿房宫图》(纵192CM,横652CM, 这次仅展出样稿)。从选题定位到实施的前期准备,可以看到蔡李具有战略性的视野和打造中国刺绣极品的决心。

众所周知,《阿房宫赋》与《阿房宫图》是中国历史名篇名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相隔年代久远,文化内容丰富深刻。前者《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名作。赋体是诗体的衍化,既有诗情又有严正的理念。后者《阿房宫图》是清代著名画家袁江的名作,是对《阿房宫赋》的具体演绎。画作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为刺绣能工巧匠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艺术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刺绣技艺特质的优势,能够很好弥补作画过程中存在的笔触反映不到的色彩变化不足的遗憾。以现代电脑拆色技术制作丝绒彩色稳定,色样丰富。通过刺绣中一针一线的填补,让作品表现凹凸、明暗、转折过渡的色彩更加柔和自然。让华贵绮丽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

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看,《阿房宫赋》具有普世价值观念,阿房宫的修与毁的历史教训反映了亲民、护民、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足以警诫后世后人,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据透露,为制作巨幅《阿房宫图》,他们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探索作品的雏形,采用高科技手段完成首期的技术准备和这幅巨作的刺绣底稿。还特制两边长度超过8米,重100公斤的绣花架。重金定染一整套耐磨度、色牢度、耐晒度均达4级以上的高标准绣花线。在运用现代高科技方面,还有三个突破:一是历半年时间研发出2.8米宽幅的真丝面料(一般为1.5米);二是扩大印花机宽幅,保证原汁原味印制真丝样稿;三是改造1.5米装裱机为装裱连框2.2米的巨作做好准备。《阿房宫图》已在去年动工刺绣并在加紧打造之中,预计历时3年完成。

人塑造了艺术,艺术也塑造人。极品艺术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具有自我献身的精神。艺术有高潮也有低潮,低潮是高潮的蓄势。“高潮,同时也意味着衰没”这是蔡李对这次展出的总结和展望,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期待下一次中国刺绣精品的展出,《阿房宫图》将是传世之作。

关于文艺大舞台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