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大吴泥塑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

发布时间:2014-03-21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大吴泥塑第23代传承人吴光让在制作泥塑作品。

▲吴闻鑫10岁的儿子吴轩炜的泥塑作品《扶奶奶过马路》。

大吴泥塑第24代传承人吴闻鑫的泥塑作品《农闲》。

潮州民间俗谚有云:“大吴安仔,银湖小姐”。“大吴安仔”指的就是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的泥塑。迄今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经历过全村家家户户从业的辉煌时期,也经历过仅剩一两人坚守的落寞时光。2008年,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了新的春天。

说起大吴泥塑,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个家族,那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光让,以及世代从事泥塑制作的吴光让家族。身为大吴泥塑第23代传承人,吴光让将从祖辈处学到的技艺发扬光大,创作了一件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高含金量奖项的泥塑精品。眼下,第24代传承人吴闻鑫、吴宏城正接过父亲的衣钵,延续着世代相承的泥塑情。

  家族世代相承的泥塑情

  国家级传承人的泥塑路

用国家级“非遗”大吴泥塑项目传承人吴光让的话说,大吴泥塑技艺是家族代代相传的,一个家族只从事一种泥塑技艺。吴光让他们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捏“土安仔”的。用双手捏出一尊尊戏剧人物的泥塑,是这个家族世代相承的营生,也是世代割舍不断的情缘。

“我父亲的泥塑技艺,是从我爷爷和叔父那里学来的。”吴光让回忆说,父亲吴来树十几岁时,爷爷卧病在床,只能靠口传教导捏塑方法,后来父亲跟在叔父身边学习,才学了4个月捏泥塑的技艺就与叔父不相上下。

随后,吴来树离开叔父的泥塑店,自立门户开始捏泥塑赚钱。20多岁的吴来树,靠着一双巧手捏了无数栩栩如生的泥塑,在大吴村颇有名气。“当时父亲捏的泥塑很好卖,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我父亲捏一个泥塑可以换两担米,那是了不起的事。”吴光让自豪地说,当时村里还流传着他父亲“捏三夜安仔娶房媳妇”的佳话。说的是,吴来树利用3个晚上赶工捏出来的泥塑,卖出去赚的钱就存够老婆本了。

  国家级传承人的泥塑路

今年66岁的吴光让,从父亲那里学得一身捏塑技艺,2009年被评为大吴泥塑的国家级传承人。来到吴光让的工作室采访时,记者看到,工作室里陈列了满满3玻璃柜他的泥塑作品。“这是《王茂生进酒》,这是《断桥会》……”吴光让给记者一一介绍他的得意之作。一团黏土,在他的手下竟幻化出男子结实的臂膀、女子柔滑的身段,也能幻化出坚硬的铠甲、轻灵的绸带,实在是神了。

能拥有如此精湛的捏塑技艺,和吴光让出生于泥塑世家不无关系。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吴光让孩提时就是村里捏塑的“小神童”。文革时期,创作传统戏剧人物的泥塑是不被允许的。当时,十几岁的吴光让白天创作现代题材的泥塑,夜里在家里偷偷点着煤油灯,向父亲学习传统泥塑“贴塑”技法。“那个时候学习环境恶劣,许多人都放弃了,几乎只有我坚持了下来。”吴光让说,当时村里的负责人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把大吴泥塑的技艺传承下去,正是在这种鼓励下,他才扛住困难把大吴泥塑的技法学全了。

不过,上世纪80年代,大吴泥塑的需求市场极度萎缩,靠做泥塑根本无法维生,吴光让便一边给陶瓷厂做雕塑模具,一边继续打磨自己的泥塑技艺。“做雕塑模具是为了生活,做泥塑才是我真正的乐趣。”吴光让笑着说,2002年开始,大吴泥塑的发展得到官方的重视,他也迎来了捏塑生涯的黄金时期。

吴光让静下心来埋头创作,在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基础上,对泥塑的上彩又进行了多次创新。“颜料怎样调配更协调,怎样才能更持久,还有如何引入更环保的颜料,这都是我日夜在想的。”吴光让说,多年摸索下来,他创作的大吴泥塑作品不仅在捏塑技法上,在色彩方面也得到多方的肯定。

  子承父业创新的泥塑梦

现在,当了爷爷的吴光让比较少捏泥塑了,儿子吴闻鑫、吴宏城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走上传承大吴泥塑的道路。今年41岁的吴闻鑫,是大吴泥塑省级传承人,曾经代表潮州到俄罗斯、韩国、法国等地作过泥塑表演,对外宣传、弘扬大吴泥塑技艺。

在吴闻鑫看来,一门技艺的代代相传,离不开每一代艺人的创新。在接收父亲传统泥塑技艺的同时,吴闻鑫也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化创新。“父亲捏的多是传统戏剧人物,更强调舞台的夸张性和服饰的繁复,而我更为专注的,是捏出来人物表情的真实。”吴闻鑫给记者展示了他的作品《农闲》。作品中,两个忙完地里活的农民,随意坐在椅子上喝酒,桌上摆着两碟简单的下酒菜,一人捧着酒坛倒酒,殷切劝酒,另一人早喝得双颊酡红,双手举起来要推开酒碗,一副不胜酒力的模样,表情十分生动。

采访中,吴闻鑫高兴地说起,他今年10岁的儿子吴轩炜也会捏泥塑,新近捏的两幅泥塑作品还参加了学校文化节的展览。“现在孩子还小,很调皮,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泥塑,以后等他大一点,如果愿意走泥塑的道路,我会全力支持他。”正当壮年的吴闻鑫,准备沿着父辈走过的泥塑路,重新走出一条带着个人印记的路子,同时也盼望着儿子长大了能继承家族世代的泥塑事业,将大吴泥塑的技艺精髓继续传承、弘扬下去。

民间工艺迎来新的春天

从熬夜三宿做泥塑就能存够老婆本,到做个泥塑好几年也卖不动,再到一尊大吴泥塑精品售价飙至近万元,大吴泥塑700多年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不过,随着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官方的扶持力度日渐加大,大吴泥塑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一些原本不再制作泥塑的艺人也重拾昔日行当,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鼎盛时期:家家作坊人人捏塑

“大吴村的泥塑历史,要追溯到700多年前创村的时候。”提起大吴泥塑渊源,吴光让骄傲地说,根据大吴村族谱的记载,南宋理宗嘉熙年间,先祖吴静山来到大吴创村,以捏泥塑为生。起初大吴村民捏制的是一种名为“大斧批”的泥塑,一个大约40来公分高。后来,捏塑的品种越来越多,技艺也越来越精湛,有了“中斧批”、“纹身”、“文寸”、“喜童”、“情景头”、“情景”等多种泥塑品种。

清末民国初期,大吴泥塑发展到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有作坊,人人捏泥塑。据吴光让介绍,当时的潮汕风俗,娶妻生子的人家就要购买“安仔丁”,婚嫁、孩子满月请客会送喜童、土哨子等玩具,这些都要从大吴村采购。“不仅潮州,潮阳、普宁等周边地区的人都会来采购,全村人都在做也忙不过来。”吴光让笑着说,当年他父亲吴来树手艺精湛,熬了三个晚上做出的泥塑销售后,赚的钱就够娶他母亲过门。

  传承特点:家族相传世代相承

700多年来,大吴泥塑靠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将古老的民间技艺传承下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天的大吴泥塑主要包括两个品种,一个是戏剧脸谱的制作,主要制作木偶头像、“纱丁头”等,一个是捏“安仔”。

“一直以来,一个家族只做一个品种,手艺都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吴光让告诉记者,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大吴村有名的捏泥塑高手,他一辈子也主要创作“安仔”,而两个儿子也跟着他学习这门手艺。如今,他是大吴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儿子吴闻鑫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而村里的另一位艺人吴维清也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纱丁头”的传承同样遵循家族相传的传统,村民吴汉松是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手艺精髓:压泥成片褶片成衣

相对单一的传承模式,虽然令这门技艺的发展相对保守一些,但对保存大吴泥塑的精髓却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贴塑,是大吴泥塑的技艺精髓,也是大吴泥塑区别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的特色技艺。鼎盛时,大吴村有100多位艺人掌握着“贴塑”技艺,但由于解放后破除迷信的影响,大吴泥塑的民间市场几乎一下子消失,许多艺人转而从事其他职业,现在大吴村懂得贴塑技法的寥寥几人。

顾名思义,“贴塑”的关键在于“贴”。一尊传统戏剧人物泥塑的制作,身段捏好后,就要用泥压出一小片一小片的衣服,往泥身上贴内衣、底裤、盔甲、披风,甚至衣服上的花饰也是贴上去的。“泥土又湿润又笨重,如何将它做出衣襟飘动的轻灵感,是最困难的。”吴光让说,没有三五年的琢磨,很难掌握这门贴塑技艺。而为了凸显大吴泥塑的贴塑特色,该村制作的泥塑也多以戏剧人物为主,突出人物衣饰的繁复。

  发展现状:传统工艺重现生机

在吴光让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是大吴泥塑发展的低谷期,整个村几乎只剩下他还在坚守这门技艺。直到2002年,大吴泥塑堪忧的传承现状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市群艺馆馆长陈向军来到大吴村调研,并撰写了《潮州大吴泥塑》一书。这本书迅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2008年,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大吴泥塑的渐受重视,大吴泥塑工艺品的市场价格也越来越高。用吴光让自己的话说,二十年前想用泥塑糊口,那日子只能饥一餐饱一餐,而眼下承担一套100多件泥塑作品的制作,就足够养活他们父子三个家庭。泥塑市场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为大吴泥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些原本不再捏泥塑的艺人也重拾昔日行当,大吴泥塑的从艺人员悄然增加,这门古老民间工艺正迎来新的春天。

  ◆记者手记

  传承人的精神

在700多年的大吴泥塑史上,“泥塑世家”有着绵长的历史底蕴。从这个家族走出来的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其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不管是在老一辈国家级传承人吴光让身上,还是在年轻一代的省级传承人吴闻鑫身上,我看到大吴泥塑传承人的精神正在闪耀。

这种传承人的精神,是永不言放弃的执着。即便在许多艺人放弃这门手艺的年代,年仅十多岁的吴光让也不曾放弃。他躲在小屋子里,点着煤油灯偷偷向父亲学习贴塑技艺,就算被发现挨了批斗,他仍矢志不渝。如果没有这种不畏磨难的坚守,就无法学成这门技艺,更谈不上将传承。

这种传承人的精神,是守得住清贫的从容。有些人只看到当下大吴泥塑看涨的市场行情,却不知道它曾经历了市场极度萎缩的低谷期。就算是吴光让,也不得不边种田边接些模具雕刻生意,艰难挣钱养活一家。守住了那段清贫的日子,才迎来今日大吴泥塑发展的春天。 

这种传承人的精神,还是敢于去开拓的气魄。任何一门民间艺术的传承,绝不是对上一辈技艺的全盘接收,而是在开拓中薪火相传。吴光让的色彩创新,吴闻鑫的个性创作,追求的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意,试图为这一古老工艺注入新的活力。一代代传人的创新,才令这门民间技艺有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我们期待着,这些闪光的传承人精神能够支撑传承人们负重前行,把大吴泥塑这门技艺传承、发扬光大。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