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潮州鲤鱼舞

发布时间:2014-05-0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文里鲤鱼舞队表演场面

在今年举行的“潮州青龙庙会”文化踩街表演中,有一支十分出彩的队伍,这就是潮安文里村鲤鱼舞俱乐部“潮州鲤鱼舞”表演队。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十位年轻人手执栩栩如生的鲤鱼,时而欢快“寻食”,时而翻滚跳跃,把鲤鱼舞的生态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鲤鱼舞”。

 潮州鲤鱼舞的“风雨历程”

“潮州鲤鱼舞”属于民间舞,民间舞究其特质,有两种,一种是群体性的,一个村或一个角落,家家户户,人人都能掌握,代代相传,如秧歌舞、腰鼓舞、太平鼓等。只要领头人锣声一响,就像军队吹响集结号,男女老少,拿起道具就到既定地点欢舞一番,这种民间舞,靠的是自然的传承。而另外一种民间舞,要靠师徒传教,只有一群人能够掌握,如舞龙、舞狮、英歌舞等,“潮州鲤鱼舞”属于后者。

“潮州鲤鱼舞”源远流长,根据传说以及韩愈入潮后的作为及历史记载推断,应是形成于唐代,相传开初是为韩公祭鳄活动而设立的,后来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现有表演的模式。

我辈能见证和亲历潮州鲤鱼舞,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1954年由潮州鲤鱼舞一代宗师翁得荣先生传授的鲤鱼舞队,代表潮州参加粤东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获得当时的最高奖“优秀节目奖”,1955年,该队又作为广东省民间音乐代表队成员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当时的最高奖“优秀节目奖”。

此期间,是潮州鲤鱼舞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华南歌舞团、华东海军歌舞团、中央歌舞团等团体,都学习排练了鲤鱼舞,该舞片断也被加入广东潮剧团摄制的电影《荔镜记》中。潮州本土的“潮州民间音乐团”将鲤鱼舞作为该团的保留节目,电机厂、彩瓷厂、意溪、龙湖等地也都有鲤鱼舞表演队。

“文革”期间,众所周知的原因,鲤鱼舞随之销声匿迹。

直至1980年,潮州市(县级)“潮州民间音乐团”恢复建制开展活动,由笔者执导排练了“文革”后第一支鲤鱼舞,由时任民间音乐团团长黄义孝先生司鼓,潮州花灯传人林汉彬先生制作鲤鱼,在1981年春节文艺游行时与观众见面。

此后,鲤鱼舞在潮州历次大型文艺演出和文艺游行中时有出现。

市文化局、文化馆十分重视鲤鱼舞。1999年,市文化馆组织了一支由文化局、文化馆干部为主体的鲤鱼舞队,负责司鼓的是知名鼓师陈镇锡,当时戏称为“子弟兵”。这支队伍赴广州天河体育馆,参加由广东省、广州市主办的中国旅游欢乐节表演,历时十天,观者不计其数。2011年市文化馆再次组织了一支鲤鱼舞表演队,这支队伍,以文化馆辅导干部为主体组成,司鼓为青年鼓师丁泽凯,新一代花灯艺人刘耀生成了鲤鱼道具的制作人。当年 9月,在潮州大剧院完成了潮州鲤鱼舞有史以来第一次视频摄制。并于9月10日赴深圳沙头角镇,参加“深圳市鱼灯节”的表演。

  潮州鲤鱼舞的传承发展

自1980年以来,在长达30多年的潮州舞台或广场上,陆陆续续都有潮州鲤鱼舞或其衍生作品如“跃龙门”的表演,但所有这些队伍因种种原因都难以长期保留下来或经常参加演出。

2007年11月,“潮州鲤鱼舞”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流传久远的舞蹈项目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寻求一个具备条件的传承保护基地和一支稳定、有发展前途的队伍是“潮州鲤鱼舞”能否长期传承的关键。

2012年夏天,坐落在潮安县庵埠镇的公路旁,历史久远、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文里村一班热心人,在市文联、市文化馆、市舞蹈家协会的支持下,以及文里村党政组织的协助下,一支由几十名年轻人组成的鲤鱼舞队,经过2个多月的刻苦学习,终于学成。2012年9月,在潮安县民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潮州文艺史上第一个以鲤鱼舞命名的俱乐部。

“俱乐部”成立以来,多次应邀参加本地及邻县、邻乡的庆典表演。2013年应邀在市人民广场为“潮州‘文化走亲’百姓健康舞”展演活动及“2013阳春文里文化巡游”中表演,并在“美丽中国·幸福潮安CCTV(星光大道)冠军歌手走进潮安”大型文艺晚会上演出,展示了文里村年青一代的活力和成熟的技艺。

2013年6月,潮州市文化局批准文里村鲤鱼舞俱乐部为“非遗保护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这是潮州鲤鱼舞传承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2013年7月15日,经广东省文化厅选拔入围,文里鲤鱼舞队赴东莞市清溪镇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夺得银奖,这是“潮州鲤鱼舞”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