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潮州:千首“歌仔”免费点读点听

发布时间:2014-06-12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汕方言歌谣”网站页面截图。

“潮汕方言歌谣”动画视频截图。

拥呀拥,拥金公,金公做老爹,阿七阿八来担靴……

打呀打铰刀,打来铰绫(纟罗),绫(纟罗)整,过深河……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拼爱食油(饣追)……

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潮汕方言歌谣,曾经陪伴着一代代潮汕儿女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而随着社会变迁,如今的80后年轻父母中,能够完整诵读一两首方言歌谣者,已经少之又少。不必叹息!在韩山师院潮师分院高级讲师林朝虹、韩山师院院长林伦伦,以及两所高校一批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近日,千首潮汕方言歌谣“上网”了。只要点击鼠标,登陆“潮汕方言歌谣”网站,就可以免费在线阅读、收听海量方言歌谣的文本和音频。作为潮州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歌谣也通过网络途径,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网上方言歌谣

  有文本有音频

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网址“http://www.csfygy.com”,轻敲回车键,液晶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富有卡通色彩的界面。正上方是“潮汕方言歌谣”六只卡通字,中间循环播放着《麻省相打跋落坑》的动画视频。

该网站分为“简介”、“歌谣类别”、“文本音档”、“歌谣动画”、“歌谣研究与传承”等若干栏目,“文本音档”栏目中收录了1003首方言歌谣的原文、音频和评注,这千余首歌谣又分为“序曲”、“爱情之歌”、“时政之歌”、“生活之歌”、“过番之歌”等10个部分。记者随意点开“序曲”,见到第一首歌谣是《畲歌畲嘻嘻》,页面中央有这首歌谣的原文、解题、注释和押韵介绍,点击页面下方一个三角形标志,立即听到音箱中传来这首歌谣的诵读音频。

随后,记者向部分潮州网友推介了这个网站,多数网友登陆后,都十分感兴趣。80后网友“半杯水”去年刚当上老爸,他说,小时候母亲时不时为他诵读方言歌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耳熟能详的歌谣已经渐渐陌生。自从当了父亲之后,每次哄宝宝,他都会想起母亲诵读过的歌谣,却往往只记得开头两三句。“这样的网站,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让我重温那些有趣的歌谣,还能再次诵读给宝宝听,真的很赞。”

 编写迄今最全方言歌谣集

说到“潮汕方言歌谣”网站,就不能不提起一本书——由韩山师院潮师分院高级讲师、方言学硕士林朝虹和中国语言文学二级教授、韩山师院院长林伦伦共同编著的《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

林朝虹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她攻读在职硕士,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选定了潮汕方言歌谣作为题材。由于她主修方言学,本身又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导师认为她论述通用语言没什么意义,要求她一定要从方言方面着手。于是,她想到了家乡民间盛传的方言歌谣,并搜集了许多原始素材。

转眼到了2010年,有一次,林朝虹就潮汕方言歌谣的话题,与长期从事地方方言与文化教学研究的林伦伦沟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编著一本关于方言歌谣的书籍。林伦伦提出,此类书籍之前不少人编著过,现在要做就得做“全”,在涵盖前人编著内容的基础推陈出新。

经过两年时间的搜集、走访、整理,林朝虹和林伦伦两人从2000多首民间歌谣中筛选了1003首,结集出版了《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一书。林朝虹介绍说,历史上,潮汕方言歌谣一直口头传唱,到1929年才有了第一本歌谣集。《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收集的内容,包括从1929至2010年间出版的17种歌谣集、资料本及其他书籍上的潮汕歌谣,此外还有网络、手机短信上的最新流行歌谣。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用字原则相当严谨,通过比较辨析,统一用字,一改以往歌谣集“用字不究、少有注释”的弊病。据林朝虹介绍,林伦伦提出了用字的四个原则:首先,使用老百姓已经知道的通用字,包括训读字和土造的方言俗字。群众普遍使用的方言字,一般予以保留。其次,使用专家已经考证出来、大家能够接受的本字。再次,字典上查找不到且不是群众已经通用的字,则大胆创新,自己造字。最后才使用同音字替代的办法。

2012年底,该书出版以后,得到众多潮州文化爱好者和相关专家学者的肯定。2013年,该书获得中国民间文化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这是我市首次获得的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

  建立读听一体网络资料库

在编撰《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一书的过程中,林朝虹设想,书籍的传播有一定的极限性,如果能够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录制诵读音频,分享到互联网上,则可以更直观展示方言歌谣的面貌,群众更容易接受,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该书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潮汕方言歌谣收集整理与资料库建设”潮州市重点文艺研究项目立项以后,林朝虹决心创建一个专题网站,用于收录和展示潮汕方言歌谣文化的研究成果。

2013年,林朝虹开始在韩师潮师分院选择学生参加方言歌谣诵读及录制工作,最终选取的10名学生分别来自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这些学生虽然都是90后,但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诵读和录制过程热性高涨。不过,三市口音各不相同,诵读歌谣时会不会出现韵脚方面的偏差?林朝虹告诉记者,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她在录制过程发现,用三市不同口音诵读歌谣都能押韵。如“尾声”部分《畲歌畲咳咳》:“畲歌畲咳咳,畲到恁(女哀)眠床前;畲到恁(女哀)无好穿,畲到恁(女哀)穿裤畔……”韵脚“前”和“畔”,潮州市区音分别为[zoi]、[boi],揭阳音则分别为[zai]、[bain],虽然读音不同,却同样押韵。

最让林朝虹感到头痛的是,90后学生们说起普通话十分流利,对自家方言却较为陌生,歌谣中许多字词,普通话发音完全没问题,但潮汕话发音却五花八门。不得已,她只能将学生们叫到身边,一字一词纠正方言发音,再让他们去录制,然后调回录好的音频聆听校对。千余首歌谣,每一首她都亲自把关,尽量确保不出现发音错误。

今年2月,音频录制工作基本完成,韩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紧接着进行网站制作。“由于文本方面存在许多方言字,必须采用造字程序完成,常规输入法打不出来,负责制作网站的学生只能将每一首歌谣的原文、评注文本转换成图片格式,再上传到资料库,并配上事先录制好的音频。”林朝虹说,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实属难能可贵。

最近,1003首歌谣的文本和音频上传完毕,“潮汕方言歌谣”网站正式对外开通,潮内外潮人只要登陆该网站,就可以免费点看、点听所有歌谣。向记者展示该网站的功能时,林朝虹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希望方言文化

  得到更好传承

谈到创建“潮汕方言歌谣”网站的意义,林朝虹说,潮汕方言歌谣,民间俗称“歌仔”,是潮汕地区民间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民间流传形式以口述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对方言歌谣已不再熟悉,这一文化陷入濒危状态。编著《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一书,是让方言歌谣以文本形式得以保存、传世,而“潮汕方言歌谣”网站除了收录文本内容,还增加了诵读音频,且完全免费,对方言歌谣的保护力度更大、传播范围更广泛。

林朝虹认为,此次对潮汕方言歌谣的收集较为完整,文本和音频相辅相成,非常难得。参与音频录制和网站制作的学生,为民系歌谣的抢救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尤为令人赞赏。另外,此次整理方言歌谣,同时整理出许多方言文字,其中有不少是固有的潮汕古文字,对潮汕方言文化的传承也有一定意义。

采访中,林朝虹表示,潮汕方言歌谣文化内涵丰富、乡土特色鲜明,今后希望进一步研发制作出相关动画视频,更加生动地向年轻一代展示方言歌谣,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下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潮州日报)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