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21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2013年9月4日上午9时许,广东美术馆,一场特殊的展览即将拉开帷幕,这是美术馆自开馆以来第一次为一名民间艺术家举办个人展览,也是嵌瓷这一极具潮汕地方特色的艺术,首次从潮汕人的屋顶,进入广东美术馆这一大雅之堂。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天,备受业界尊崇的著名画家林墉一早便来到美术馆,比展览开幕时间足足提早了半个多钟头,并在展品前细细观赏。美术馆工作人员近些年已极少见他对一个展览如此关注,以致事后提及,仍唏嘘不已。
这一切的荣耀,属于一位名叫卢芝高的民间艺术家。经由近一个甲子的坚守和探索,他和他的嵌瓷艺术,迎来了极为光彩夺目的时光。
自幼痴迷美术
练就扎实基础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潮安区金石镇湖美村一座名为“金湖苑”的庭院,这里亭阁错落,垂柳成阴,清泉跳跃,水光映辉……68岁的潮州嵌瓷艺术“非遗”传承人卢芝高,如今每天都在这里指导他的弟子制作潮州嵌瓷。
一边冲泡着工夫茶,一边讲述起自己与嵌瓷结缘的往事,卢芝高的思绪回到了一甲子前。或许是因为家族上三代均从事嵌瓷制作的缘故,那时候,年仅六七岁的卢芝高对画画和捏“土安仔”极是喜爱,每天一有空闲就埋头创作,为此还曾经连续三天不出家门。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父亲卢仲云并不支持他学习艺术创作。
潮州嵌瓷发端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代及民国年间,解放后日渐式微,各地艺人几乎接不到活儿。卢仲云是民国有名的艺人,潮汕地区一些古建筑上,至今仍保存着他的作品。他认为连自己都没有出路,儿子何必再学这种“无用”的东西呢?虽说如此,心情愉悦时,卢仲云仍从旁指点一二。而正是自幼打下的美术基础,使卢芝高多年后学习嵌瓷技艺更加得心应手。
青年卢芝高为了挣钱糊口,干起建筑行业,即潮州人俗称的“灰工”。文化革命期间,由于他擅长绘画、捏塑,每次生产队接到上级任务,需要创作革命题材的美术、灰塑作品,往往都会交给他来完成。聊到这一节,卢芝高流露出兴奋的神情:“那时每个生产队都要画《毛主席去安源》、《秋收起义》等题材的作品,他们邀请我去画,每次工钱是25元,中午还要烧一锅饭、煮一盆鸡蛋汤、剁一盘鹅肉犒劳我。而我日常做建筑‘灰工’,每天工钱仅仅是1.63元,差距非常大。呵呵!”
承接家族手艺
不断揣摩钻研
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冰冷期”,上世纪80年代,古老的潮州嵌瓷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潮汕各地不少庙宇、祠堂,先前均遭受严重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各界纷纷希望能够进行修复。嵌瓷作为古建筑的“头脸”,自然也成为重点修复项目。“蛰伏”多年的卢芝高,在临近不惑之年,正式承接起家族手艺,展开了他璀璨夺目的“嵌瓷人生”。
卢芝高第一次亲手制作嵌瓷,是修缮沙溪镇下西林村的一座老爷宫。那时,他被父亲叫去制作其中一面屋脊的装饰,另一面屋脊则由一位70多岁的老师傅负责。虽有家族殷实的艺术底蕴,但毕竟未真正学习过嵌瓷技法,心里没底的卢芝高,仔细揣摩对面师傅的制作方法,第二天便自己模仿着做。几个月下来,他所做的效果跟老师傅的几乎无异,主人家很是满意。
令卢芝高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年应邀修复潮阳海门一座“大老爷宫”的过程。“那座大老爷宫的嵌瓷装饰,之前由老一辈大师许梅洲负责,艺术水准非常高。”卢芝高说,不知何故,许梅洲只做了一半,主人家便请他去接手。起初他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达不到那种造诣,于是故意开高工价,希望主人家嫌贵另请高明。没想到主人家爽快答应了,无计,只得硬着头皮接下活儿。头两三天,卢芝高心情压抑,夜里辗转反侧,不断思索钻研如何尽可能更贴近许梅洲的艺术水准。最终,他制作的嵌瓷装饰,让主人家十分惊喜。
技艺日益精进,卢芝高声名鹊起,“生意”应接不暇。那些年,前来邀请他修复庙宇、祠堂的雇主,有时要候上半年才能盼到他前往。
忍受日晒雨淋
追求艺术境界
嵌瓷的制作工序十分繁复——要先用铁钳将碎瓷片剪裁出特定的形状,然后在建筑物上糊抹灰泥、捏出粗坯,接着嵌贴瓷片拼出外形、勾勒线条……一块块硬邦邦的瓷片,经过艺人们的创造,幻化成飘逸灵动的花鸟虫鱼、衣袍髯须,令人不由得赞叹这门艺术的神奇。
卢芝高制作嵌瓷,常常在屋顶上一蹲就是一整天,有时日近正午,手头的活儿停不下来,只得饿着肚子咬牙坚持。一组规模较大的作品,通常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耀眼的日光照射在瓷片上,反射进他的瞳孔,额头上的汗水不时渗入眼眶,多次导致他眼球出血。但为了追求尽善尽美,他依旧“精耕细作”,从不马虎应对了事。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山石”,便含有日晒雨淋、“顽固不化”之意。
“追求艺术,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不能带有功利色彩。”卢芝高坦言,他对利益看得很淡,曾有人请他修缮宫庙的嵌瓷,完工时雇主询问需要多少费用,他说出金额后,雇主连称“太少”,他则不以为然,表示“补点工钱就好”。“如果为了赚钱粗制滥造,艺术就不复存在了。”
正是由于这种执念,使卢芝高的嵌瓷技艺日益超脱,相继完成了一批足以传世的佳作。韩江西岸南堤之畔,青龙腾跃抢珠夺宝;凤凰洲渚天后宫中,双凤起舞牡丹吐芳;潮安彩塘从熙公祠,神兽罗列飞檐潋滟……这些地方,都是潮州远近闻名的景区,而嵌瓷艺术,成为景区中的点睛之笔,让行家和外地游客津津乐道。
屋脊文化遗产
地面展示传承
在卢芝高看来,艺术不但要有精细的做工、秀丽的外形,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质内涵。想制作出优秀的嵌瓷艺术品,扎实的美术基础、长期的艰苦锤炼、丰富的文化积淀,一样都不可缺少。为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卢芝高还曾报读北京国画函授大学,花3年时间系统进行国画基础学习。
“艺术是一个整体,首先构图要完美,花鸟虫鱼的形态、布局要有韵味,人物表情、性格更要生动传神,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是什么角色、在干什么。”卢芝高说,艺术没有止境,所以他没有什么得意之作,年轻时“手高眼低”,每件作品都觉得漂亮,年纪大了反而“眼高手低”,怎么做都不满意。
近10年来,由于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卢芝高已经不再亲自制作嵌瓷。他放下“灰匙”、拿起画笔,醉心描绘悠闲生活,并将嵌瓷技艺传授给更为年轻的学习者。直至前年,国内一批艺术家到访,亲眼目睹了卢芝高的嵌瓷作品,纷纷惊讶于这种奇特的艺术。他们建议卢芝高,将嵌瓷从屋顶“搬”回地面,制作可以移动的摆件,以便到各地展示,让外界知道潮州有如此绝活。也是在这一年,潮州嵌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卢芝高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门家族手艺,升华为一种社会责任,卢芝高觉得,必须好好培养接班人,将嵌瓷艺术传承下去。
采纳了画家们的建议,卢芝高带着他的弟子,成功制作出能够移动展示的嵌瓷摆件。其中包括宣扬儒家文化的《二十四孝》系列,以及长2米、宽1.4米.高2.5米,用10万枚瓷片嵌贴而成的“移动祠堂屋脊”等。去年9月,“原道——卢芝高嵌瓷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出嵌瓷精品30余件。卢芝高是该馆开馆以来,首位在此开设个人展览的民间艺术家。
■ 声音
学习嵌瓷技艺需耐得住寂寞
最近,卢芝高又在精心创作另一套嵌瓷摆件《妈祖的故事》,继续用他的艺术方式,传播民间传统文化思想,提升潮州嵌瓷的文化内涵。在“金湖苑”的一处走廊里,记者看到,几名卢芝高的弟子正埋头制作着这套摆件。
“嵌瓷分平嵌、浮嵌和立体嵌三种。平嵌是用瓷片直接嵌贴平面图形,浮嵌则要先塑出浮雕,再嵌贴上瓷片。立体嵌难度最大,先用铁丝扎好骨架,再用贝灰浆塑出雏形,然后嵌贴瓷片。”卢芝高介绍说,制作精细处,要把瓷片剪裁得细如牙签,稍微疏忽就会弄断,难度非常大。而且嵌瓷和泥塑不同,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能休息,否则第二天就无法上彩。
今年37岁的卢渤鑫,是卢芝高门下其中一名弟子,学艺已有10多年时间。交谈中,他告诉记者,他从小看师傅在屋顶做嵌瓷,觉得很有意思,但真正学起来,才知道原来那么辛苦。“起初一段时间,每天筛贝灰,特别枯燥无聊。”卢渤鑫说,后来开始学习剪裁瓷片,一天下来,手掌磨出许多水泡,疼得睡不着觉。瓷片是硬的,不像纸张布料那么好把握,练了两三个月才掌握窍门,一年多才能得心应手。现在水泡磨成老茧,也就不再感到疼痛了。
近些年,潮州嵌瓷声名远播,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卢芝高收徒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真正对艺术有兴趣,耐得住十年寂寞,并且有一定绘画基础,才能够学习嵌瓷制作。”卢芝高对记者说,有人想要来学艺,他都会提这样的要求,如果是想学个大概,然后就去唬弄赚钱,那绝对是不行的。
如今,卢芝高的徒弟,一部分已经学有所成,在潮汕地区小有名气。但除了通过收徒的方式传承潮州嵌瓷艺术,卢芝高还有一个心愿,就是选择合适的场地,开辟潮州嵌瓷艺术展示厅。“不仅陈列潮州嵌瓷成品以供参观,还要有制作流程的现场演示,并且让参观者可以动手参与、亲身体验。”卢芝高说,之前一些外国客人前来参观,惊叹于潮州嵌瓷的艺术魅力,曾要求到他们的国家去展示。如果在高铁站、主要景点设立这样一个展示厅,全面展示潮州嵌瓷的艺术内涵,相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光大。
■ 大家点评
卢芝高的嵌瓷令人惊叹
林墉(著名潮籍画家):卢芝高的嵌瓷作品能够做得这么好,真让人意想不到。把那些“敲掉”的碎瓷片,变成艺术水平非常高的作品,非常神奇。他对传统文化理解比较深,而关于现代的东西,他也吸收了很多,所以两者结合起来,作品显得更加完美。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芝高把嵌瓷艺术与宗族文化揉为一体,使艺术与建筑整体实现一种完美的统一,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神秘的历史语境。观者由这种历史语境领悟到的不仅是对这些神话故事的了解,还让人联想到祠堂、寺庙以及宗族的文化。
曾楚楠(知名文史学家):将习画的心得融入嵌瓷工艺中,在卢芝高的小灰匙下,那些“硬梆梆”的人物亦跟着灵动起来。《二十四孝图》每一幅皆糅合了国画、嵌瓷等艺术元素,可谓生面别开,让人目不暇接并为嵌瓷艺术这一民间工艺奇葩能如此璀璨绚丽而击节欢呼。(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