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记者 龙兰)白天,带上速写本和照像机,走街串巷寻找创作的素材;深夜,起草构图,反复琢磨修改……自谦为“草根画家”的连建英自幼对艺术一片痴心,虽然年过五旬才有机会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画,但凭着天分与勤勉,短短数年间,他的画艺就突飞猛进,作品屡屡入选全国画展并捧得大奖,还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为目前潮州本土画家中的佼佼者。
临摹涂鸦自学成才
一册八路军连环画、一本动物学画册、一套工农兵版报图册,都是连建英小时候的至宝,令他爱不释手;而照着里面各种各样的图案临摹涂鸦,更让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出生于1957年的连建英,受限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只能依靠自已的努力,追寻学画之路。
高中毕业后,连建英在当年的潮安县文化馆学习了两个月素描,便作为知青下乡到陆丰,参与南告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余时间,他就地取材,用钢笔在小小的工作笔记本上描绘下繁忙的工地、简陋的工棚、劳作的知青等等,惟妙惟肖的绘画引来了大家的啧啧称赞。
后来,连建英调入国营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即使工作再繁忙,他也不曾放下画笔。在狭小的起居室内,他把纸铺在床上绘画,把画作挂在蚊帐上欣赏。回忆起当时这番苦中作乐的情景,沉浸在艺术天地里的连建英感到充实而满足。
2005年,连建英画了一幅八路军人物画《铁血英雄》,恰巧被当时的潮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邱思泽发现,便力邀其参与我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摄影展览”。画作一经展出便广受好评,自此,连建英出色的绘画水平渐为人知。
五旬赴京学画圆梦
2007年,一个巧合的机遇,连建英听说北京有中国画深造学习的课程班,为了圆儿时的梦想,刚满五旬的他,只身从古城飞往首都,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人物画研究生课程班。
“人生的艺术求学之旅,这才真正开始。”连建英感慨地说。刚入学时,他的绘画水平在班里“倒数”,与他的“草根”出身不同,同学们多是各省市多年从事绘画创作的专兼职画家,功底深厚。连建英明白自己必须加倍地努力。白天上课,他系统地学习中国画的理论知识,晚上虚心地向同学请教,反复练习探索直至深夜。
进修期间,他主攻人物画、山水画,但同时,他也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绘画类型、题材和笔墨技巧。不论是人物画的小写意还是大写意,花鸟画的线条还是墨韵,山水画的米点皴还是斧劈皴、披麻皴等不同风格和技法他都尝试,不断丰富绘画技巧。在他看来,博采各画类的笔墨技法之长,才能在创作上将不同的笔墨技法互相渗透,使画面的笔墨技法表现丰富,绘画路子才能走得更宽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个月,连建英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并有作品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一年后,他结业回到潮州,进入潮州画院,任创作室负责人,继续潜心书画创作。
寄情自然寻找灵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创作过程中,连建英特别注重写生。此前,在完成牌坊街作品时,他连续一个月在牌坊街的各幢楼房天台写生,除了遭白眼、吃闭门羹,有时为了寻找到好的观察角度,甚至冒着危险在两幢五六层高的楼宇天台之间攀爬跳跃,这对于年过五旬的人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意志,都是极大的挑战。但谈起这些,连建英反倒自得其乐,称收获颇多:“注重多写生、多了解、多感受,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养分,然后有感而发地把心灵中最有感触的东西抒发出来,这样笔下的作品才会有神韵,才有生命力。”
采访当天,记者在连建英的画室里,就看到了他采风写生得来的一幅得意之作《潮起潮落》:近处沙滩上的小木船,浓墨落笔,破旧得有些许腐烂,而不远处停泊着的一艘大型渔船,淡彩着色,生机勃勃,让人充分感受到新旧生产力的强烈对比。“黑白与彩色的处理手法,是我的一种尝试,较为少见。”连建英介绍说,这幅画获得了首届“公望富春——全国中国山水画大展”优秀奖。据悉,原定50个名额的优秀奖,因评选条件苛刻,最后仅评出44名获奖者,连建英便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连建英的作品还在国家、省级的各项比赛中屡有崭获,这让他信心满满,更加坚定地追逐自己的艺术之梦。(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