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0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州鲤鱼舞相传源自唐代,但由于暂未找到确切历史文献记载,记者仅能从当代艺人的口述中,了解这门艺术数十年来的传承之路。潮州鲤鱼舞传承人石应瑞一直专注鲤鱼舞技巧传授和文化研究,近年来,在他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这门民间优秀艺术正走进发展的春天。
风靡一时
石应瑞告诉记者,潮州鲤鱼舞掌握难度较大,向来依靠师徒关系代代相传,有关鲤鱼舞的历史流源,也由师傅口头对徒弟讲述。1960年,他跟随鲤鱼舞老艺人翁得荣先生学习,从先生处得知,这门艺术相传源自于唐代,起初是为韩愈祭鳄而设,后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形成现在的表演模式。而他所能见证的鲤鱼舞发展历程,则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
据石应瑞回忆,上世纪50年代,潮州鲤鱼舞已经屡获殊荣。由翁得荣一手传授的舞队,1954、1955年分别拿下粤东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优秀节目奖,均为当时最高奖项。直至60年代,鲤鱼舞在潮州民间遍地开花,城里的电机厂、彩瓷厂,以及意溪、龙湖等乡镇,都成立舞队频繁参加民俗文化活动。潮州民间音乐团将鲤鱼舞作为长期保留节目,风靡一时的潮剧电影《陈三五娘》也有鲤鱼舞的片断。
重建舞队
“文革”时期,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纷纷中止,潮州鲤鱼舞也因此沉寂了10余年。直至1980年,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石应瑞,偶然发现潮州民间音乐团还保留着几根残旧的鲤鱼道具。于是他开始挑选人员重新排练,组织起改革开放后全市首支鲤鱼舞队。但那段时间民俗文化活动并不活跃,加上人员流动性较大,舞队不久就解散了。
转眼到了1999年,省有关部门在广州举办旅游欢乐节,石应瑞再次以市文化系统工作人员为班底,组织鲤鱼舞队应邀参加活动。他将传统的5人组合表演模式改进为10人轮番表演,增强了鲤鱼舞的气势和观赏性。这支舞队随后远赴全国各地表演,还曾在澳门回归祖国庆典中献艺。
传承发展
2007年,潮州鲤鱼舞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作为传承人之一,石应瑞意识到,必须为这门艺术寻觅更好的传承发展之路。当2012年庵埠文里村民前来拜师学艺时,他立即倾囊相授,促成了文里鲤鱼舞俱乐部的成立。隔年,他又带着在市文化馆工作的文英烈、蔡武彧两名弟子,到市体育运动学校传艺,让这门艺术“进校园”,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这些年,石应瑞还致力于改进潮州鲤鱼舞的观赏性,使之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传统鲤鱼舞中,“头鱼”虽扮演领舞的角色,但动作与其他鲤鱼并无太大区别。将表演队伍从5人增加到10人之后,石应瑞专门为“头鱼”增加了独立动作,这样一来,“头鱼”的作用更加突出。他说,只有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传统艺术才能适应时代、走得更远。(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