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0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安区庵埠镇文里村的村道旁边,有一间不太起眼的平房,门口悬挂着“潮安文里鲤鱼舞俱乐部”的招牌。这是潮州市首家正规的鲤鱼舞俱乐部,成立至今虽只短短两年,却组织鲤鱼舞队参加过潮州青龙庙会、市运会开幕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等大型活动。
近日,正值文里鲤鱼舞俱乐部成立两周年,53岁的领队杨启钿坐在俱乐部客厅中,不无自豪地向本报记者讲述起他们与这门艺术结缘的经过。
进城拜师
文里村是庵埠镇最大的乡村,这里文化气息浓厚,村民历来崇尚赛龙舟、舞狮、舞龙、舞英歌等传统民俗活动。每逢重大节庆日,大家便自发组织起来,通过表演、竞技自娱自乐,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谈到对潮州鲤鱼舞的认识,杨启钿回忆说,从小就在潮剧电影《陈三五娘》中见到过,虽然镜头时间不长,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012年的一天,村里的市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煜群偶然提起潮州鲤鱼舞已列为“非遗”,如果能够学习这门艺术,成立一支鲤鱼舞队,既有助“非遗”传承,又增添村文化活力,必将是一桩大好事。在场的杨启钿、杨克潮等人,都很是赞同李煜群的提议。
有了想法,如何付诸行动?经当时市文联主席黄国钦的介绍,李煜群、杨启钿、杨克潮等找到潮州鲤鱼舞传承人石应瑞,表达了拜师学艺的心愿。石应瑞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便答允下来。于是,从当年7月开始,杨启钿、杨克潮组织了13人的队伍,每周一、三、五上午准时从庵埠赶到市区,在石应瑞的指导下,一招一式训练鲤鱼舞的传统套路。
日夜苦练
潮州鲤鱼舞属于典型男子舞蹈,动作中包含了南派武术技法,以往通常由学过南派武术的男子来演练。除最基础的马步、弓步外,像“扣马”动作,右脚向右方横跳步,紧接着全蹲,左膝向右脚靠拢,内膝着地,要求练习者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而鲤鱼道具的使用上,许多花式则是由耍关刀演变过来的。一件鲤鱼道具足有20斤重,要握着它连续做高举、平推、下砍、过腰、过腿等动作,对表演者的体力、臂力也是一大考验。
杨启钿、杨克潮带领的13名练习者,年龄从十六七岁到四五十岁不等。他们心知鲤鱼舞的难度,白天到市区学艺,晚上便回村里苦练。起初一段时间,个个累得腰酸背痛,用杨克潮的话说,“连上厕所都困难。”在村里,他们还组织了一帮青少年共同演练,将日间所学传授给更多有兴趣的人。一时间,鲤鱼舞成为左邻右里最关注的新鲜事,每次练习都会引来男女老幼围观。
杨启钿告诉记者,这些鲤鱼舞练习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办工厂的、有开商店的、有打工的,还有的是学生,大家凭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一股热情,利用业余时间聚到一起训练,虽然辛苦内心却很快乐。
振奋起舞
传统潮州鲤鱼舞的编排,是5名男子组合表演。整套舞蹈共有14个动作,其中部分难度较大的动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杨启钿、杨克潮等经过近两个月的刻苦习练,不但基本掌握了整套动作,而且实现了由10人同时表演的突破,这令石应瑞感到十分满意。
2012年9月,文里鲤鱼舞队正式组建,同时文里鲤鱼舞俱乐部宣告成立。杨启钿告诉记者,舞队包括演员、鼓乐伴奏和后备人选在内,一共有七八十名队员,日常的训练、表演、人才培养等,均通过俱乐部进行运作。俱乐部还邀请民间老艺人、村干部、乡贤等担任顾问,指导鲤鱼舞的文化艺术传承。有了完善的组织架构,队员们信心倍增,加紧锻炼技艺。
不久,在当地一场文化巡游活动中,文里鲤鱼舞队迎来了首次亮相的机会。穿上崭新的舞蹈服饰,手握潮州花灯“非遗”传承人刘耀生制作的鲤鱼道具,出滩、觅食、嬉戏、比目、打春、化龙等一系列舞步使将开来,别开生面的表演立即引起观众的欢呼。当巡游队伍离开时,观众甚至将鲤鱼舞队团团围住,要求他们留下继续表演。
两年来,文里鲤鱼舞队陆续参加了省、市不少大型民众文化活动,每一场演出都成为这群“老少爷们”自豪的回忆。如今同样作为传承人的杨启钿,内心有一个纯朴的想法:要到更多的地方去表演,让大家都喜爱潮州鲤鱼舞,使这门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