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诞生于明代中后期的潮剧(俗称潮州戏),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为潮州文化的代表,受到潮州地区群众的喜爱,并随着潮人移居的步伐在海外传承、传播。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音(包括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过去曾有传说:潮州人出洋,肩背市篮,腰围浴布,市篮中除几件衣服外,就是一支椰胡(潮人俗称a弦,是潮乐中一种可以独奏而简单易学的乐器)。这支椰胡可以用来自娱自乐,为孤身在海外的生活消愁解闷。
随着各地潮人社团的建立,潮州音乐由原来的个人自娱而发展为有组织的乐社(国乐社、儒乐社、古乐社)。这些乐社的活动,除音乐演奏外,有的也有潮曲演唱和唱段表演,为建立潮剧团创造了条件。新加坡的陶融、余娱、六乙等儒乐社,都有近百年的历史,原来只演奏音乐或表演唱段,上世纪由于潮剧风潮席卷东南亚,于是他们也聘师排起潮剧,成为业余潮剧团。越南胡志明市的统一潮剧团,也是在70年代南方解放后由当时的5个音乐社联合组成;50年代末,在本土潮剧的影响下,香港汕头商会音乐组开始培训演员,组建了此后著名的韩江潮剧团。
随着国内潮剧团到海外演出并在当地落户和艺人出洋的增多,在东南亚的一些潮人聚居地又出现了职业潮剧团。主要集中在泰国、新加坡、越南和香港等地。潮剧很早就传播到泰国。杨木在《广东潮剧传至泰国之后》一文说,在20世纪80年代,泰国就有职业潮剧团14个,半职业潮剧团(季节性)18个。其中最古老的潮剧班“老万年春”已有百年的历史。故泰国有“潮剧的第二故乡”之说。泰国的华侨对于潮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曾做出贡献。据《郑智勇其人其事》一文记载,20世纪初泰国著名侨领郑智勇(二哥丰)曾在曼谷的耀华力路和花会厂兴建多座戏院,供潮剧班演出。他的轮船公司也免费优待国内潮剧班到泰国演出,以及从泰国转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演出。他还买下“老三玉班”和“新三玉班”,作为花会的专用戏,因郑智勇在家乡建有“淇园新村”,人们把他的戏班称为“淇头三玉”。
著名潮剧史专家、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林淳钧在《海外as潮剧掠影》一文中认为,20世纪的20-40年代,是泰国潮剧的繁荣期,特别是潮汕沦陷,很多戏班纷纷到泰国谋生,在1940年前后,曼谷的耀华力5个主要戏院,都由潮剧班包演,而没有固定场所的走唱班,竟多达百个以上。
随着潮剧的繁荣,在二三十年代,泰国的潮剧出现几个变化:一是从电影改编成新的剧目;二是采用立体布景、电灯活景;三是盛行长达二三十集的长连戏;四是由于当地政府禁止童伶演戏,于是出现了“女小生”。泰国潮剧的这些变化,也影响了国内的潮剧。20世纪
50-70年代,由于中断了国内潮剧到泰国演出,当地的潮剧班演员得不到补充,于是出现了雇用佬族人(俗称佬仔)当龙套演员。据统计,当时泰国国内30个潮剧班中,竟有一半潮剧团用1/3的泰人或佬族人,最高的达到70%。至80年代,遂有以泰语演潮剧的尝试。
现在,在耀华力路附近的商店里,潮剧的录音带、录相带、影碟仍然畅销。一些流动的潮州戏班,俗称“尖脚戏班”,在内地或曼谷的各神庙里,仍不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当神庙的常年盛会时,或有人向神前还愿,“尖脚戏班”就会被请来演出助兴。有趣的是,今天,这些潮剧戏班的演员,已不是潮州人,而是地道泰国东北部的佬族泰人。他们不懂潮州话,仅在唱词上注上泰语发音,却也唱得有板有眼。现在,泰国有潮剧团20多家,每家剧团中的(泰国)东北人都占到甚至超过半数。
1979年,中国广东潮剧一团成为中泰建交后首次到泰国演出的中国潮剧团。此后,经常有来自中国的潮剧团应邀到泰国演出,为泰国的潮剧带来了新的生气,掀起新的潮剧热。潮州市潮剧团也曾先后多次赴泰演出。1991年首次演出竟达2个月之久。1993年在汕头举行首届潮剧节,泰国的31个职业、半职业潮剧班组成阵容庞大的“泰国潮剧团”参加。
除泰国外,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的潮剧活动和传承都已有一定的历史。新加坡政府甚至把潮剧列为地方艺术予以扶持。60年代,由于国内潮剧赴香港演出的影响和潮剧电影、唱片的发行,也掀起新一轮的潮剧热,职业剧团先后在电视台播出24部潮剧,业余剧团也先后演出了46部潮剧。在此期间,香港也先后组建六七个潮剧班,拍摄大量潮剧舞台艺术片和录制卡式录音带,并在改革开放以后影响内地。80年代以后,他们又以与内地剧团合演或聘师的形式,促进当地艺术水平的提高和满足群众的需求。
1999年代表马来西亚参加汕头第二届国际潮剧节的柔佛颖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是马来西亚现存的少数业余潮剧团体,成员中有工人、小贩、教师、秘书、推销员、小老板等,多数为潮裔,也有闽南裔,其中还有大学生。他们白天上班(有的还到对岸新加坡工作),晚上排练,除聘请内地老师外,多为自己根据影碟学习、排练;个别演员华文基础差,就用英文注音。他们除在本地演出外,还曾到首都吉隆坡演出。
此外,随着印支难民潮,不少越、柬的潮人逃难至美洲、欧洲和澳洲等地。他们在立足之后,也建立了潮剧团。据1993年第一届国际潮剧节了解,有法国潮州会馆潮剧团、美国洛杉矶玄武山福德善堂潮剧团,以及此后成立的澳洲潮州同乡会声艺潮剧社。至此,全世界五大洲除非洲外,都有潮剧团体的活动。
上述情况表明,潮剧文化在海外潮人中,同样具有广泛和群众基础。而潮人对于潮剧文化的传承,也将会作为潮州文化的代表而绵延不绝。(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