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2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三四米宽的环山土路,仅能允许一辆汽车单向通行,路两边都垒起了沙石,看得出,道路还正在修整。记者坐在车子里,不时颠簸起伏,摇摇晃晃,窗外扬起了黄色的尘土。近日,记者在当地村民刘南木的指引下,从饶平新丰镇镇区走捷径前往建饶镇饶南村中的一个自然村门子科。刘南木说,这条路以前还只是一条约两米宽的山路,本来想修建成水泥路,可由于自筹的资金不足,只能先平整拓宽。如今,把这条能够连接X001县道的山路修建成水泥路,是每个门子科村民迫切的愿望。
脱贫后村民纷纷返乡发展
一路环山而上,前往门子科沿途,各种果树和经济林木郁郁葱葱,还有不少的茶树。在村子里走访时,记者见到了在自家茶园里忙活的刘火船。“这两年种茶行情不错,卖茶青比我在新丰镇打工强多了”。刘火船告诉记者,原先他在村里种了十多年的茶,后来到新丰镇一家陶瓷厂打工。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收入不断增多,所以,这两年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待在村里,精心打理几亩茶园。
吸引村民重新回到村里搞农业生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几年来,通过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村里的状况逐步好转。饶南村党支部书记林和国向记者介绍,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扶持茶叶种植、修建道路、兴建基础设施等,让包括门子科在内的几个自然村都注入了发展的新动力。2011年,饶南顺利实现脱贫。
而更让村民感到振奋的是村干部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听说再过两年,农村土房改造,政府将有一定的补助资金。”刘火船说,自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年久失修,都快成危房了。刘火船在心里盘算着,回到村里,重新建房,打理茶园,日子的光景应该会越来越好。聊到这儿,今年60多岁的刘火船不禁舒心地笑了起来。
门子科片长刘南木向记者介绍,门子科村里有40多户人家,近200人,之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一度变成冷冷清清的“空巢村”。“不过,和刘火船有着一样想法和行动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频频地往村里跑了,人气逐渐地旺起来了。”刘南木高兴地说道。
村民自筹资金修路
但是,返乡的路并不容易走。
在地理位置上,门子科离新丰镇镇区比较近,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得依靠、联系镇区。两地之间有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可是得走15公里,开车至少得半个来小时,而另一条仅6公里的捷径,也就是记者入村走的路,其中还有3公里是狭窄而崎岖的山路。这3公里路山路,就成为横亘在村民面前的一道坎。
看到村民们燃起的返乡发展重建家园的热情,刘南木召集了村里各家各户的代表,共同商议。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信心满满,决定共同筹钱修路!村民们慷慨解囊,少则数百上千,多则数万元。84岁的老人家刘木溪还从子女们给他的生活费中挤出了2000元,“只要路修好了,咱村就能发展起来啊!”老人家满怀希望。
很快,村里筹集到了15万元。不过,根据工程人员的测算,这3公里路,如果按照道路宽6米、水泥路面宽3.5米铺设,再加上沿途的桥梁、涵洞和路基设施,大约共需要140万元左右。“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修这条路会有一点补助的资金,但并不多。”而饶南村由于集体经济收入并不高,负担较大,也没有办法给予太多的支持。刘南木说,虽然目前的资金缺口仍然比较大,但村民们还是先把筹到的资金投入进去,交由施工队平整拓宽原有的山路,如今汽车已经能勉强单向通行了。“道路中有一条小桥也已经修了,但预算有限,也没法做得宽阔。”刘南木惋惜道。
记者了解到,如果这条道路修好了,还将大大方便周边大岭、田心、大陂洋、锡坑、车岭等多个村庄共3000多人口的日常出行。
如今,工程缺口的资金,村民们还在努力筹措。多位村干部也呼吁乡贤达人和社会热心人士,能够更多地关注农村的发展,踊跃捐献,让这条崎岖的山路,早日变坦途。(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