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11 16:22:04 来源:潮州信息网
邱应山在作坊制作陶艺作品。
塑造美观实用陶艺精品
近日记者来到陶艺家邱应山的家,一进门,记者仿若置身陶艺作品展览厅中,屋子里三面摆着木桌或木架,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朱色的陶艺作品,剩下一面摆放着一套木质沙发和茶几,茶几上茶具、烟灰缸也是陶艺作品。
邱应山告诉记者,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是他一直所坚持的。屋子里的作品既可以当艺术品摆设,也能当花盆、笔吊、净水器等日常用品。
现年53岁的邱应山出生在枫溪区长美村,学习陶艺制作至今已有30余年,邱应山从一个陶瓷学徒,到边自学制作边摸索创新,到多次在省市、甚至全国陶瓷工艺展览或设计大赛中斩获多项奖项,一路艰辛,一路收获。
如何才能用一团朱泥制作一件件富有灵性、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陶艺作品?邱应山认为,这首先要有一定的国画、雕塑等基础,并且能熟练掌握手拉坯、泥板成型、手捏、泥条板制、雕塑成型等制作方法,同时,耐心和灵感也不可或缺。
“像制作这只大提梁壶收成率极低,八只才成功了一只,最后用了一吨多朱泥。”谈起那只大提梁壶,邱应山感慨良多。有一次,一位客户要求制作一件可摆设的高1米的大型提梁壶,同时又是一件净水器。于是,邱应山对这只壶进行了构思,壶身为地球,上面有世界地图;壶脚与提梁由橄榄树根及枝组成;壶盖上有一只鸽子,整只壶象征了和平,壶命名共同家园。
他说,以橄榄枝为原型的提梁用土足足60斤,由于从没做过这么大的壶,提梁又要做成实心,提梁要摆正的同时又与壶身构成整体协调,光在提梁制作上,他就失败多次。邱应山告诉记者,首先必须把朱泥里的空气排空,其次又要保证朱泥的柔韧度和可塑性,最后还要保证提梁与壶身的干湿度一致,才能防止在干燥过程中出现断裂,确保在烧制过程中整体不爆裂变形、提梁与壶身完美地呈现美感。“这些只能凭多年经验去揣摩,去估计。”从第一次失败、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第八只壶,耗时近一个月,这只重达150斤的大提梁壶终于做出来。他说,如果没有那种耐心,没有咬牙坚持的那股劲,那么他就不可能完成这件作品,“现在再让我做一只,我都不敢去想、去做。”
从刚开始创作的单一到如今涵盖花盆、茶盘、茶壶及家庭陈设品等近百个品种。邱应山笑道,“许多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他平常游山玩水时获取的。”他的陶艺作品不少是仿根雕,在国内非常少,所以既没有参照的作品,也没有模具。
创作之余,邱应山带上装备,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观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大气磅礴、或小巧玲珑,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有时候去的地方,连本地人都没去过,叫不上名字。”他说,屋外走廊上不少树根、树枝和石头都是他从各地背回家的。
邱应山告诉记者,由于制作陶艺作品的困难,即使一个有良好美术基础的学徒,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没两三年沉下心学习,是创作不出一件好的陶艺作品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在他手下学习的年轻人,坚持了一年就放弃了改行了。制作的艰难也导致了潮州本土的陶艺师非常少,邱应山也为缺乏后继者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