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非物质遗产

非遗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5-05-06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文化是一种感召力,更是一种生产力。海滨邹鲁的潮州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统工艺丰富,一项项非遗项目让我们触摸到了几百年前潮州古城的文化肌理,也让我们看到其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无限活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潮州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做大做强“文化+”这篇文章,让潮州的非遗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潮州市非遗项目多达35项

潮州市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13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1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6人,省级传承人45人;国家级传承基地2个,省级基地16个,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穿越了千年历史的潮州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技艺百花齐放,传承、弘扬了潮州传统文化,也恰如其分地凸显了这座城市“精致”的文化特质。

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潮州非遗项目,如枫溪手拉壶技艺、潮州剪纸、潮绣、大吴泥塑等技艺,经历了风华无限,也经历了沉寂落寞。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深挖自身文化优势,不断做大做强“文化+”文章,加大非遗保护力度,通过申报非遗保护目录体现其文化价值,助力非遗项目登上世界级舞台,也融入普通民众的寻常生活,迎来新的发展。

  手拉壶亮相APEC

“【高大上】潮州手拉壶APEC圆梦”、“政要夫人都在看潮州手拉壶”……去年底,一则有关潮州手拉壶亮相APEC的信息在本地网友的朋友圈中疯传,衍生出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故事。一时间,潮州手拉壶“圆梦”、“富贵”在全国观众、外国政要夫人眼中都大大露脸了,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非遗项目潮州手拉壶技艺的关注。

创作这两把手拉壶的是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潮州手拉壶章氏“安顺”号第5代传人章海元。去年11月7日到13日,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举行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接待了部分外方政要夫人,并邀请她们欣赏了中国茶道表演,而章海元创作的两把手拉壶就出现在了现场的表演中,在外国政要夫人面前展现中国手拉壶的风采。

“这两把朱泥壶,分别是‘圆梦’和‘富贵’,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对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望。”章海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圆梦”的各个构件都是圆的,寓意“圆梦”,搭配的几个杯子,代表着一个个梦想,把所有的梦想加起来,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梦。“富贵”壶身采用线条一体的方式,有方有圆,整把壶看起来像一个“富”字。

作为“安顺”号传人,章海元自小就跟着父亲章燕明学习手拉壶创作技艺。如今正当壮年的他,不满足于仅仅熟稔地运用传统手拉壶技艺,而更加注重手拉壶的传承发展。在他看来,潮州手拉壶要得到更广大地域的人们认可,关键要在传统技法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创作出能产生文化共鸣的作品,才能走上更有影响力的舞台。手拉壶“圆梦”、“富贵”能登上APEC,就是对这种传承非遗项目的理念的最好证明。

大吴泥塑走出国门

2014年9月30日,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广东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悉尼·中国广东文化周”拉开帷幕。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表示,此次文化周选取了广东省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给澳大利亚人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的窗口。大吴泥塑第24代传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闻鑫,在现场进行大吴泥塑的创作,并应邀到Berala Public Shool Berala公立学校和Marsden High School Marsden中学开展教学和演示。

这不是吴闻鑫第一次带着大吴泥塑走出国门。2012年2月,他应中法学校校友会邀请,赴法属留尼旺岛进行为期近20天的文化交流,现场演示;2012年7月,他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的现场泥塑表演,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受各国观众好评,韩国MBC电视台进行报道……

“多去国外现场演示泥塑技艺,能够让大吴泥塑走出国门,走上世界级的舞台,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工艺,也了解潮州文化和潮州传统工艺。”吴闻鑫从父亲那里,听说了大吴泥塑曾经几近失传的困境,也见证了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帮扶下,重新迎来发展新春天的变化。他深深地明白,潮州非遗项目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其实,大吴泥塑的走出国门,不过是潮州众多非遗项目走上世界级舞台的一个缩影。潮绣、手拉壶等非遗项目也都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由项目相关传承人到国外进行展演,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工艺品进入百姓家

追溯许多非遗项目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源起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潮州剪纸,最初是贴在祭拜粿品上的装饰品,比如潮州木雕,其实是装饰府邸的。然而,历经几百年沧桑,这些民间工艺的实用价值渐渐淡化,面临失传的困境,乃至成为非遗项目予以保护。不过,如今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潮州一些非遗项目将文化和经济进行结合,创作出一批批兼具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工艺品,再次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

走进市民刘先生位于新桥路的家,记者只感觉进入一个潮州工艺品的世界。宽敞的客厅摆放着古朴的实木桌椅,两侧的木几上摆放着两个精细的木雕,玄关的柜子上,摆放着好几尊潮州瓷雕,墙壁上挂了一幅蝶舞花丛的麦秆画,茶盘上则放着三把色彩圆润的潮州朱泥壶。木雕、瓷塑、麦秆画、朱泥壶,这些潮州非遗项目工艺品,与家居装饰融合在一起,有着浓浓的潮味,也有了隽永的文化味。

当然,并不是许多市民都像刘先生家里一样摆满了潮州特色的工艺品,但用一些本地特色的艺术品用来装点自己的家,正逐渐成为潮州民众生活中的一种趋势,昔日曾遭受冷落的非遗工艺品,眼下却飞入寻常老百姓家中,日渐成为潮州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潮州手拉壶泡茶,品啜凤凰单枞茶的清香,用枫溪白如玉的瓷盘盛菜肴,品味潮州菜的美味,用潮州木雕装饰家居,给生活增添一丝文艺气息……

有市场就有生命力。随着木雕、潮绣、泥塑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这些传统工艺品不仅得以在市场中传承,价格更是不断上升。目前,潮绣精品价格比原来提高三分之一,泥塑精品也比原价翻倍。文化市场潜力的释放,让这些非遗技艺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薪火相传文化相承

一直以来,潮州当地非遗项目都是家族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承。这一种传承模式,保证了一些非遗项目即便在市场生存空间萎缩的情况下,也能够一代接着一代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由于家族传承的相对保守、封闭,也使得非遗项目存在创新不足的软肋。不过,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非遗项目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传承人培养项目也陆续开展,甚至民间也自发形成传承非遗工艺的团队,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潮州非遗项目的传承中来。

潮州市潮汕潮彩研究院、市博艺坊艺术家具研究院等一些民间机构,致力吸引一些年轻人加入到潮彩、潮州木雕等非遗技艺的学习中。“学木雕技艺要耐得下性子、吃得了苦才行,总得找到几个年轻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就像博艺坊艺术家具研究院院长张华文说的那样,作为一个潮州人,不能忘却了世代相传的非遗技艺,总得有人将这些文化因子世代传承下去。

而即将在今年成立的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也被不少非遗传承人寄予厚望。潮绣传承人李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言,希望基金会能够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潮绣,让潮绣这一潮州非遗项目“不断针”。

薪火相传,文化一脉相承。一项项潮州非遗技艺,构筑成一个潮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市委、市政府的保护下,在民间团体、非遗传承人的给力下,那些从几百年前走来的传统老技艺,在这个“互联网+”、“文化+”的信息时代,也找到了新的舞台、新的市场,正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潮州日报)

关于非物质遗产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