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民生关注

传统工艺为“风度堂”添彩

发布时间:2015-11-1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雕梁画栋、结构古朴……修葺中的饶平县三饶镇张氏大宗祠虽然未完工,但已然气派非凡,特别是木雕、嵌瓷、石雕等传统工艺的运用,让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风采重现。

据了解,饶平县三饶镇张氏大宗祠,又名风度堂,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肇建,位于原饶平古县城三饶东门,主体建筑占地约805平方米。宗祠整体结构古朴、端庄、大方。祠内厅堂屋顶全以石柱为支撑,重梁顶托式建筑结构,全祠共有支柱60根,其中石柱52根,柱形有方、圆、八角,过水三跨间有木柱8根,雕梁画栋,宽敞明亮。后堂正中高悬“风度堂”匾额,甚为壮观。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精美,在三饶以至整个饶平屈指可数。

近百年来,宗祠一直疏于维修,并一度被作为粮仓使用。到了2011年,张氏后人重新获得祠堂的使用权,并于2013年4月正式动工修葺。“传统工艺的运用让新修葺的祠堂更加端庄大气。”负责祠堂修复工作的工程师黄明理告诉记者,在此次古祠修葺工作开始之前,祠堂原本的木雕、石雕等很多都由于历史原因受到了难以修复的损坏,在古祠修复过程中,他们利用传统工艺,重新制作了木雕、石雕、油漆彩绘、嵌瓷等,从而再现昔日风度堂的风采。

“比如原来祠堂后厅的木雕,重新雕刻制作的时候,就采用了9公分的胚距,还融入了双面木雕的技艺。”黄明理介绍,现在制作的木雕,涵括了人物、走兽、花鸟、山水等,不仅内容上更加丰富,而且雕刻技艺也更加精致细腻,与以前的木雕相比,更加能体现潮州木雕的文化特色与工艺水平。

而对于祠堂文化而言,要更好地传承先人的精气神,还需要保留好具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比如这座祠堂,特别是祠堂大门的牌楼,石梁结构都保存得很好,这种保存完好的部分我们都是尽量保留。”黄明理告诉记者,在以前搭建祠堂的时候,牌楼这些石材主要是靠张氏子孙人力运输,这重达15000斤的石梁可以说是一个氏族凝聚力的见证,对子孙后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目前,饶平县三饶镇张氏大宗祠的修葺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在本月月底可全面完工。(潮州日报)

关于民生关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