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民生关注

潮州:网络平台帮助分离骨肉团圆

发布时间:2016-01-14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儿童迷路走失、不幸被拐……当这些骨肉分离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边时,受伤家庭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叫人感同身受。以前,人们如果遇到了这种不幸,找回亲人的难度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网络集合了各地热心网友的力量,通过“网络寻亲”,让不少悲剧得以避免,让不少原本破碎的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

 网络平台

  “宝贝回家”帮助

  1350个家庭找到亲人

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栏输入“网络寻人”,可以看到不少寻人网站罗列其中。一些网络平台可以发布网络寻人启事,一些网站更是可以联合民间爱心人士,凝聚民间公益寻亲力量,或提供线索,或帮助搜寻,帮助家人团聚。

2010年,《法治的力量2010——12·4十年法治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落幕。张宝艳是唯一的网民代表入选者,她是公益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这份荣誉应该归功于‘宝贝回家’的全体志愿者,我只不过是搭建了一个爱心平台,希望今后能够让更多的家庭团聚。”张宝艳在一次采访中说到。

截至今年1月13日,在176206位爱心人士、志愿者的参与下,这一网站共帮助1350个家庭破镜重圆,其中有的家庭,骨肉分离长达21年之久。

而除了公益网站,各大社交论坛、网络交流平台上,同样有着不少寻人信息。2011年2月8日下午,中国第一家“寻子店”店主——湖北潜江男子彭高峰,通过微博,找到了被拐卖3年之久的儿子彭文乐。一则则成功的消息,激励了不少热心网友,大家纷纷通过微博这一广泛而强大的传播方式,继续通过“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的微活动,为更多家庭圆“团圆梦”。

除了微博,各大门户论坛、贴吧中,都能看到帮助他人寻找失散亲人的热心网友发帖,网络平台也成为了民间寻亲力量的重要载体。

  中国儿童失踪

  预警平台APP发布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微信与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腾讯公益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这是国内第一款儿童失踪预警平台。

据新华网报道,家长们可以下载“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APP”,或者关注“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微信公众号,然后进行实名认证。完成认证后,再帮自己的孩子录入信息,建立“防丢档案”,孩子的“防丢档案”信息一定要真实。万一遇到孩子失踪的紧急情况,在报警的同时,可点击该平台的预警中心一键发布信息。

一旦儿童失踪,家长可迅速打开微信,进入公众号已经建立的儿童防丢档案,即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通知警方,110会根据案发地点指定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及时处警。

同时,平台分析儿童失踪案例场景,根据行走速度、行车速度、高铁速度等精算出一套信息推动时空规则,在儿童失踪3小时黄金时间内,形成半径30公里、90公里、690公里的三道保护失踪儿童的预警保护圈,平台会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依据精算的时空规则向周围不间断推送相关讯息。3小时之后失踪儿童信息迅速覆盖全国范围。警报将不间断推送覆盖范围内所有志愿者,直到用户选择“关闭预警”为止。

  ◆身边故事

  “微信寻人” 网友爱心接力

“有谁认识这小孩的请通知其家人前往凤新派出所认领。”1月6日,一条帮助三岁男童寻找家人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疯狂刷屏。在不少网友的转发接力下,这个走失的男童,终于被人认了出来。1月7日,在民警的帮助下,小男孩顺利回到家人的怀抱。

6日傍晚,陈女士经过市区潮枫路迎宾馆对面路口时,一个正在路边独自玩耍的小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起初她也不知道这男童是走失了还是有家人在附近开店,就站在旁边观察了好一会,确定只有男童独自一人,而且附近的店家也不认识男童,于是才报警求助。”凤新派出所的民警告诉记者,刚开始小男孩可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没有哭,也很好动。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可能意识到自己找不到父母了,情绪渐渐急躁,后来更是哭个不停。民警无法从其口中得到有效信息。

为了尽快找到男孩的家人,民警调取监控视频、走访周边商户、上报协查系统,还是没能取得实质进展。“我们想到了现在不少人都在使用微信,其他地方也有发生过网友爱心接力帮助走失儿童找到家人的成功案例,这或许行得通。”民警告诉记者,一时间,派出所里的民警纷纷拿出手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布了寻人信息,并附上小男孩的照片。信息一发出,网友纷纷转发。不过,到了当晚11点左右,由于仍未联系到孩子的家人,民警只好将男孩送往市儿童福利院。

与此同时,朋友圈里网友的爱心接力仍在继续。7日上午,这则消息进入了一名老师的视线,她正是这名男童在幼儿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这小孩很像自己的学生,便立即与小孩的父母进行确认。据了解,由于男孩的父母与其奶奶的家距离只有50米左右,平时习惯让男孩自己往返,有时也会由着孩子在奶奶家过夜。当天晚上,父母正是以为孩子在奶奶家,所以才没有异常反应,直到第二天看到这则微信消息,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走失了。

随后,男孩父母急忙赶到凤新派出所,民警通过核查这对夫妇的身份证件、户口本及所提供的男孩近照等相关证明后,确定这对夫妇正是迷路男孩的父母。7日下午,这对夫妇与民警一起到市儿童福利院,小男孩才得以跟家人团聚。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一部分人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发布寻人消息,希望有知情者能提供有用的线索。

饶平县饶洋陈坑的詹女士现居住在深圳市,她的8岁女儿小纯(化名)在深圳市一所小学就读。7日下午放学后,詹女士的丈夫接到父母的电话称,没有接到小纯。小纯的爸爸立刻询问校巴司机,校巴司机说小孩被别人接走了。夫妻俩赶紧联系学校,从学校的监控录像中可得知,小纯的确离开教室,下了楼。但之后小纯到底去了什么地方,监控并没有拍到。

小纯的家人赶忙四处寻找,并报警,并在朋友圈里发布了寻人消息,希望能借助朋友圈的力量,有人能提供有关小纯的线索。学校也通过校讯通,将该消息发给家长。一时间,不少深圳市民、潮州市民、饶平当地的论坛、饶平当地的微信公众号纷纷转发了该则消息,不少人都牵挂着小纯的情况。8日凌晨4点半,小纯的父母接到学校的电话称,有家长发现了小纯的下落。原来小纯去了同桌家,小纯的父母连声跟家长道谢后,接走了小纯。小纯的表姐詹小姐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十分感谢热心的网友如此关心小纯,也希望通过这件事鼓励那些通过网络寻亲的人。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网友也都十分热心,总有亲人重逢的一天。”

  ◆网友观点

@“笑笑不语”:随着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之一,在网络上发布寻人的消息,集众人之力,寻找到失踪人员的可能性相对会大一些。而我们作为网友只需要动动手指,轻松转发就可做好事,借助朋友圈的力量,或许能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何乐不为呢?

@“郭小小”:如今网络这么发达,不少人通过朋友圈发布寻人消息,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用的线索,甚至有人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或是朋友。不过也有一些虚假求助信息充斥朋友圈,这些肆意传播的虚假信息会破坏人们心中的信任感,以“爱”之名伤害广大网友。更为严重的是,一旦网友的信任感被消磨殆尽时,对于那些发布真实求助的网友来说,是一种伤害。

@“耳朵”:有预警平台也是好事,不过看相关报道,需要填入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建立儿童档案,录入信息不是件容易事儿。虽然是由知名的公司成立,但又不知道有没有政府参与监管,提前录入的话,担心信息泄露,要是临时发生意外情况才来录入,容易错过找回小孩的“黄金时间”,真是两难的选择。

@“主公自己人”:现在中国失踪儿童能被找回的尚不足1%,这个比例太低了。很希望我们国家能有成熟的寻人救助平台在民间产生,毕竟发动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其覆盖面和参与力度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潮州日报)

关于民生关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