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剧潮乐

《潮剧史》后记□吴国钦林淳钧

发布时间:2016-03-03 10:39:55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两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不好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终日各自伏案,或奋笔疾书,或钻营故纸,或冥思苦想,矻矻兀兀,反复折腾,终于写出这部近50万字的《潮剧史》。所谓敝帚自珍,文章是自己的好,审校完最后一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这个“唯物”的时代,“实用”的世道,好像一切美好的理想与情怀已被“虚化”,其实也不尽然。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与使命,对于年逾古稀的我们来说,心里一直在盘算着,不知什么时候老天爷就会来召唤,毕竟离这个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因此,必须为后代留下点什么,必须为我们终生从事的事业留下点什么。抱着这样纯真的态度,心无旁驰横鹜,开始撰写这部《潮剧史》。我们把人生最后的精力潜能,献给殚心守望的戏曲,献给梦萦魂牵的潮剧,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于是心中释然。

潮剧是广东的大剧种,潮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艺术博大精深。在全国二三百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潮剧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我们对潮剧薄有所窥,在本书中描划其生成的轨迹,勾勒其发展的历史,辨其讹谈,论其疑似。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把潮剧的历史梳理一遍,探其盛衰之迹,盈亏之理,不敢说自出手眼,有所发现,然我们坚守治学惟劬,持论惟谨。在这个以解构经典、颠覆传统、蔑视规范、推倒偶像为时尚的时代,我们不敢戏说历史,也没有能力与水平这样做,只好老老实实,从各种故纸资料堆中,爬罗剔抉,力求把潮剧发展的真实面貌客观地呈现。至于能否做到这一点,那当然是另一回事。

本书写作伊始,我们便确定全书的结构与主旨:以年代为经,史事为纬,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潮剧置于中国戏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存史,存戏,存人,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能否做到,则有待读者诸君的吐槽指正。

本书录入约200张随文照片,它是本书的有机部分。相当一部分照片是林淳钧个人的珍藏。淳钧在广东潮剧院(团)工作至退休达半个世纪有余,积累大量潮剧资料,拍下不少照片,这些照片既是潮剧历史瞬间的定格,也是历史进程的佐证。比如1953年姚璇秋首次到广州参加会演,演出《扫窗会》,王金真穿的是一件乌衫(也称“苦项”)(见下编第一章第9节),潮剧传统有“乌衫”这个行当,就是因穿乌衫而命名,正像京剧穿青衣而有“青衣”这个行当一样。1955年潮剧改革,吸收京装青衣,乌衫服装被改革掉,此后王金真这类人物均穿青衣,“乌衫”这个行当也改称“青衣”。这张照片是50年代初潮剧戏装改革的佐证。又如废除童伶制前夕,老源正兴班有一张全班集体照片(见下编第一章第7节),人员均穿统一制服,佩班徽,其中童伶30多人,这是50年代初潮剧班队伍面貌的写照。废除童伶制后,戏班人员的结构便起了变化,“童伶”这个特殊人群消失了,这张照片,就是这种变化前的留影。又如上世纪80年代潮剧出现海外演出热,其中有应海外有关方面的邀请访问演出,也有商业性演出;1987年广东潮剧院应泰国泰中潮剧团邀请,由知名演员谢素贞、陈丽璇等组成辅导团,到泰国与泰中潮剧团辅导交流,联合演出(见下编第4章第5节)。这次联合演出,受到泰国王室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泰国陆军眷属协会主席坤仁攀渠·荣知育夫人亲自主持联合演出开幕式。在泰国期间,适逢泰王60圣寿,联合演出团应邀到国家剧场作御前慈善献演,泰王储及王室成员以及中国驻泰国大使及其他68个国家的使节莅场观看。潮剧在泰国传播历史悠久,但国内潮剧团与当地潮剧团联合演出是“泰华潮剧史的空前壮举,是泰中两国潮剧艺术的大交流,大会串,大观摩”。这张照片,就是这次具有历史意义演出的留影。本书每个时期的随文照片,与正文互补,图文并茂,使潮剧的发展轨迹更具可视性。

本书于2011年动笔,至2014年底杀青,前后共用去三年多的时间,两个白发老人分头执笔,吴写上编,林写下编,通力合作,然后互换位置审正匡谬,终于把这本潮剧史扛出来!

为了节省一些读者的阅读时间,本书“别出心裁”将全书内容制成“压缩版”置于“余章”,以飨读者。

饶宗颐大师以百岁高龄为本书题写书名,著名学者陈平原、戏曲权威郭启宏欣然作序,给本书增色不小,特致谢忱。本书的写作,得到广州与潮汕高校曾宪通、陈焕良、左鹏军、李静、郑守治诸位教授的帮助;得到知名潮剧学者陈韩星、郑志伟的帮助;年青潮剧学者梁卫群见证本书的写作过程,目睹两位老人为书的体例诸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她以年经人的视界观照全书,既写序,又协助打印书稿,随文的约200张照片也是她帮忙处理的,我们非常感谢。此外,黄冬先生为本书出版效力甚多,出版社的詹秀敏社长、林菁编辑也鼎力相助,这些都是我们至为感激的。

付梓之际,忝叙数言,以表心曲。全书鲁鱼亥豕,讹夺在所难免,望方家与读者赐教。

关于潮剧潮乐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