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15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景观风貌、多姿的群众民俗生活……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将潮州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全世界呢?近年来,在潮州有一批音乐人,依托潮州文化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潮州元素的流行音乐。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让潮州古城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向世人展示潮州这座古城其实也可以很“潮”,其中不少上传至网络的潮语歌曲更是受到网友广泛关注。
思者·行者音乐团队:
把潮语歌曲做得很“潮”
“我只是一个带有一点草根性的平凡人而已。”记者见到余培煌时,38岁的他一直笑称自己才17岁。
广东饶平出生的余培煌现在在潮州工作。提起与潮语音乐结缘,“这说来话长了,”余培煌笑着说,他是在音乐课上认识现在的挚友黄少鹏的,“那时年少张扬,我们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一起玩音乐。”余培煌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当时的故事。为了能进一步“亲近”音乐,黄少鹏当过酒吧服务员,当过歌手,跟好友组建过乐队,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最终都未能持久。2004年,为了追求音乐梦想,他离开广东前往上海。到达上海时,他身上只有38块钱,还有一把吉他,很是艰难。而那时候余培煌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追寻音乐的梦想也就被搁置了,也收起了张扬,变得沉着内敛。然而音乐创作的习惯却一直保持了下来。
在上海摸爬滚打10年,黄少鹏的事业一步步进入正轨,在商业音乐这个领域稳定发展,但他的内心却有点迷茫,他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想做自己的音乐。2011年,黄少鹏到了云南丽江。在他看来,音乐唱得不够完美没关系,唱出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他要在丽江做自己的音乐。于是,黄少鹏和余培煌商量后,决定向潮州传统文化寻求指引,开始合作进行潮语音乐的实验创作,即把潮州元素与现代元素在音乐中结合起来。
“只手握个花螺壳,只手牵阿公的衫裾,个嘴嘟嘟翘上天,爱甲阿公做一下,落海去掠鱼……”余培煌情不自禁的轻声哼唱,这是他作词的第一首潮语歌曲——《潮》。“《潮》对我们有着特殊意义,不只因为它是我作词的第一首潮语歌,更是明确了我们今后歌曲的创作方向。”余培煌向记者介绍,对歌词的切入点着实让他思索了很久。弘扬主旋律的潮汕歌曲已经很多了,什么东西才是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呢?“潮州历史文化悠久,人们对自己的故土、文化有深深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海文化是潮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饶平人,对于海有着深深的情感,于是我决定以海作为切入点进行歌词创作。”余培煌说。于是他们通过大胆的潮州音乐调性融入、声部运用和词曲互相配合等这些实验性尝试,创作出了他们第一首潮语歌曲。
关于作词,余培煌表示,这离不开过去十几年潮汕文化的熏陶沉淀和自身对生活的不断思考,绝不只是一时的灵光闪现。“对我们自己来说,创作歌曲这个过程我们重视的是作品的内涵与品质。”余培煌说,当时他们都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音乐,创作出来的歌曲刚开始也并没有放到网络上。
2013年底余培煌与黄少鹏成立了思者·行者音乐团队。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潮语歌曲前辈音乐人蒋声欣老师注意,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不必再进行“闭门造车”般的创作,而是与潮汕地区潮语乐坛众多台前幕后音乐人进行交流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他们的创作越来越成熟。2015年,他们创作出来的歌曲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如《者个、下个、者几个、下几个》将潮语与电子舞曲相结合,是潮汕流行音乐首次出现的音乐形式;《哥弟》将潮语与拉丁曲风结合,通过通俗的歌词与快活的节奏表达潮汕人团结奋发的一面;《远行》采用古乐韵味融合世界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歌词方面运用韵文体裁,遣词用字朴素易懂,每句长短一致,富有特色……还有《情歌》、《行船》、《望平安》、《配》等,这些潮语歌曲一经在网络平台发布便会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使越来越多网友对潮州这座城市、对潮州文化有了更多认识。
“我认为包括潮语歌曲创作在内的所有文化活动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品要顺应时代潮流,与审美主流保持高度一致,既要以丰厚的潮文化传统作为根源,又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不断寻求突破,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余培煌希望,他们用心做的,与潮州文化有关的音乐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同。今后他们也还会植根于潮州文化,做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为潮州流行音乐文化增添一些色彩,也让更多的人能通过音乐熟悉潮州,了解潮州文化。
80后作词人赖潇瀚:
用歌词诉说潮州
“轻抚城墙堆砌百年的砂,金漆木雕镌刻千年风雅,韩水送晚霞,日落木棉花,炊烟里现古城的人家……”歌曲《倾城之恋-潮州古城韵》以外地人的角度,讲述她在潮州这座城市里发生的故事。“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便是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当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歌词也认识了潮州这座城市。
这一首歌曲是80后凤城青年吕汉钊及其团队制作出来的,其歌词的创作者则是凤城80后小伙赖潇瀚。
赖潇瀚告诉记者,他从初中那时候就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情感类杂文、叙述类杂文、新概念作文……不少类型的文章他都尝试写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赖潇瀚笑着告诉记者,他喜欢接触不同年龄层、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就像一本本“书”,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得到不同的生活经历、体会。
赖潇瀚读大学时的专业是土木工程,跟音乐并不搭边。直到大二时,他开始慢慢接触吉他,也开始有想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的念头。大四时,由于一些烦心事,他无处宣泄,于是通过创作两首歌曲抒发自己的烦闷之情。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赖潇瀚遇到了他的“伯乐”——吕汉钊。“他是一个在创作上很有天赋、生活中也是一个很有乐趣的人,单纯却有力量。那两首歌,写出了潇瀚自己的韵味,写出了真实感,我觉得他很有潜力,于是鼓励他继续创作。”吕汉钊回忆当时的情景,向记者说。
在潮汕地区,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父辈母辈觉得“做音乐”没有出路,那时刚走上创作之路的赖潇瀚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我觉得作为潮州人,应该要为潮州做贡献,将潮州的优秀文化融合推广出去。”赖潇瀚告诉记者,就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们的团队一直致力做下去。
“之前不少原创音乐作品表达方式比较直白,我想用一种不一样角度、方式来表达。”不能太直白,需要有画面感,又要将潮州的优秀文化融合到歌词中……这一系列问题摆在了赖潇瀚的面前,单单第一首歌曲的第一稿就改了6次,其中歌词的创作更是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关系。为了做好作品,他所处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制作出了第一条原创歌曲《倾城之恋》。“这一首原创歌曲在2015年2月开始上线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关注。”赖潇瀚告诉记者。
随后,《小城生活》、《游子思乡曲》以及《佛如是说》等原创歌曲通过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接连被创作出来,也使得越来越多网友对潮州这座城市有了更多认识。“现在部分年轻人对潮州文化并不熟悉,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关注自己的文化。”赖潇瀚说。
“我认为,作词,除了要有生活的阅历,还有就是要不断自我批判、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歌词。”赖潇瀚说,未来他依然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创作的路上从容地走下去。
在外游子李哲:
以潮州方言唱出思乡情怀
“许日天欢未光,伊人住收好行李一个方着熙壶,一个背支吉他。也妈担,我这世人无有走仔,你爱出远门,无让我甲你扎支辫。……”用地道的潮州方言以民谣歌曲的形式,将游子离家的场景表达出来,这首歌就是潮籍音乐人李哲创作的《伊莎贝拉》。
2004年,20岁的李哲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带着他的音乐梦想离开了潮州,前往深圳发展。从年轻时头也不回的叛逆,到经过岁月的锤炼,慢慢转变成如今对家乡深情的驻足回望。正是这份对家乡的眷恋,2010年李哲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乐队——“六甲番乐队”。这支乐队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潮州方言唱出他们的原创歌曲,同时歌曲还融入了民谣、摇滚、地方戏曲元素和布鲁斯音乐,歌词也弥漫着浓浓的故乡气息。
“我们用潮州方言唱歌,就是希望自己的母语能在在外潮人中得以传承。”李哲说,现在在外游子的下一代,不少都不会说潮州方言,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方式,将方言保存下来。李哲告诉记者,潮州这座古城是由时间和故事堆积而成的,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静谧、安逸,因此在乐队的演奏过程中都是采用吉他、鼓等乐器,这也是为了更好营造出潮州特有的古朴气息。
2011年,李哲创作了《伊莎贝拉》,这首歌用潮州方言唱出了他自己的故事,也唱出了潮人在外拼搏时的一份乡愁。“我将这首歌上传到豆瓣音乐平台上,第一周点击率就排在音乐排行榜的前十名,实在很让人意外。”李哲告诉记者,这首歌曲引起了很多在外潮人的共鸣。他认为,“出去”和“回来”一直是潮汕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潮汕人世世代代都有一颗出去闯荡、去冒险、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心,但潮汕人的“出去”不像一些地方的人,因为家乡的荒凉无路可走而对家乡的遗弃,而恰恰相反,潮汕人对家乡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祠堂、每一个面孔,甚至每一块田、每一棵树都有无限的热爱和依恋,潮汕人的“出去”是为了“回来”,回来造福家乡,这个情结甚至重于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物质生活。所以潮汕人的“出去”,是为了像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样,有一天能带着一个完美的身躯和灵魂,拥有强大的力量归来。
此后,李哲与他的“六甲番乐队”还创作了《麻风村的谚语》、《急水塔》、《神落天》等作品,其中歌曲《急水塔》在豆瓣音乐上线一周便登上了排行榜榜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李哲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在外拼搏的潮人,他希望通过他们的歌曲作品,记录下潮州特有的文化,让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在家乡之外得到更好的传承。
黄少鹏(左一)与余培煌(左二)与观众分享音乐创作心得。
赖潇翰正在写词创作歌曲。
网友观点:
紧跟时代潮流 推广新“潮”乐
@白鸣:“六甲番乐队”的歌曲融入的潮汕歌谣恰到好处,浓烈的思念亦毫不遮掩,情深处嘶声力竭。被感动所感动,我险些落泪。奔波在外的年轻人,总是忙碌得无暇思家,感慨起来,只有阵阵愧疚。远在故乡的爸妈呵,此刻尚且安好?对于故乡的思恋,总是牵系那片土地上的人,父母,兄弟,朋友,永远割舍不断。也许这就是潮语歌曲的力量,发扬方言歌曲,一隅水土育一方人,不说为故乡作多少贡献,若在外能不忘根本,便是慰藉。
@林林陈:很多人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感情,音乐就是一些人的精神寄托,假使潮语音乐能够变成流行音乐的话,对于我们在外面的潮汕人就是除了美食之外的另外一种享受了,而且这对于宣传我们潮汕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潮语音乐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并要引导受众了解潮语音乐,唤起受众对潮语音乐的觉醒。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合作,将新“潮”乐更好地推广出去。
@Rainling:在外思乡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听歌来消遣,如果这时耳边响起熟悉的语言,会倍感亲切。80、90后是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应该在年轻群体中培养一批热爱家乡文化,热爱潮州音乐又有专业素养的人才,特别是对潮州本地的音乐学院的学生的培养。同时努力尝试将潮州的传统文化和流行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应这个时代的音乐原创作品,潮州音乐文化会发展得更好。(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