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2016年,潮州市人才工作又传来好消息——“高热稳定性、高强度骨质瓷研发技术团队”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省“扬帆计划”,获得省级扶持资金966万元。自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做好“扬帆计划”的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累计获得资金2129万元。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这些项目成功实施,有效推动了我市特色人才队伍建设,为工艺、陶瓷、婚纱、茶叶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些成果,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纳天下英才、力促凤凰腾飞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坚持党管人才
树立强烈人才意识
长期以来,潮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区位条件差、资金紧缺等因素限制,在人才竞争中往往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抗衡。对潮州来说,解决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当前,潮州正处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支撑,”市委书记李水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为高端人才来潮州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潮州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党委书记作为党管人才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并坚持把人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强市”战略正从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转变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一系列具体的项目……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潮州市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人才总量大幅增长,人才结构持续改善,现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各领域、结构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增强了我市的竞争实力。
加快改革创新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谈起人才问题,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陈幼南博士曾感慨地说道:“我们自己要先打好基础,才会有人才愿意来到潮州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朱跃生也持同样的看法:“潮州在引进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因为人才才是生产力,是潮州发展的‘核动力’。首先是市委市政府要创造条件,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广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有识于此,我市坚持规划引领,着眼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正式出台《潮州市“凤凰人才引育计划”实施方案》,为市委进一步制定人才工作政策、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方案围绕建设具有潮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以“八项人才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和培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才发展实力大幅提升。
同时,潮州市树立“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观念,着重改善城市发展环境,确定“一中心三片区”新布局,构建韩东新城、高铁新城、凤泉湖高新区和闽粤经济合作区四大发展平台,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另一方面,我市积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依靠“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
——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认真做好“潮州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及“潮州市科技进步奖”、“潮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奖”、“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潮州市工艺美术荣誉称号人员奖励”等评选表彰工作;
——探索改革分配制度,鼓励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发挥机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大胆打破原有的薪酬形式,敢于高薪聘请人才,允许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加入股份获得分红,切实为来潮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解决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生活条件,提高人才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获得感”。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首开先河在企业设立专业技术人员评审委员会,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潮州市高层次人才在企业脱颖而出。2015年,市人社局批复同意在三环集团设立潮州市轻工专业中级资格第二评审委员会。在第一次评审活动中,共有27人获得中级职称,135人获得初级职称。
建设载体平台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有相应的平台作为支撑。为补齐高端人才缺乏短板,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招才引智的载体平台,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一方面,潮州市发挥侨乡优势,打好“乡情牌”,吸引乡贤反哺家乡。2015年7月,市委、市政府正式聘任陈平原等17位专家学者为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借力顾问的专业知识,为潮州规划、创新、建设、发展把脉开方,推进政府决策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同时,各级各部门主动建立潮籍人才数据库,通过信件来往、开会座谈、登门拜访等方式建立与潮籍专家的常态化联系,主动征求专家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全市1015个村居全部成立乡贤咨询委员会,动员广大乡贤发挥自身优势,定期聚会议事,履行监督职责,当好参谋助手,积极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钱、出力、出智。
此外,潮州市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目前,潮州市拥有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家,其中省级37家,成为潮州市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有效提高了科研成果转换成经济效益的效率,为各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
而在韩东新城,充满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的“潮创街”令人眼前一亮。“潮创街”是潮州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双创”生态系统建设的示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以潮州市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潮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潮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学院、电子商务创业学院等机构和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集聚区,一批知名的创新、创业企业已经进驻。
加强交流培养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我市紧紧抓住“传承人”这个关键,重点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做到文化与经济融合,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潮州市不断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致力培养一支工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工艺美术人才队伍。例如,潮州市鼓励“非遗”大师将工作室开进大中专院校,突破过去口传心授的“师带徒”单一模式,“大师+学校+企业”成为非遗人才培养新常态。
目前,潮州市共拥有国家级大师18名、省级大师103名。省级以上“非遗”项目34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以上传承人61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6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潮州市还以中山对口帮扶潮州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工作经验,加强人才的交流培养:中山帮扶骨干与凤泉湖高新区管委会组成高效建设团队,破解了“土地占而未用、生活配套不足、企业入园成本高、项目审批环节多”四大瓶颈问题,实现了“旧貌换新颜、落后变先进”的强势崛起;两市选择19个特色相近、产业互补的专业镇派出干部挂职,学习改革经验、市场理念、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我市组织市工艺美术大师赴中山市交流并设立“大师工作室”;选取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系统,开展技术培训和教学教研交流;两市人力资源市场网站数据互联互通,互设劳务工作站,优先推荐技校学生就业……
人才聚,则事业兴。现如今,我市已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大潮,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潮州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