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5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侵华日军全副武装,对过往的老百姓进行盘问搜查。老百姓只有拿出证件才会被放行,而这份证件就是“良民证”。那么,真实的“良民证”是什么样子呢?近日,江东镇樟厝洲村民林先生向潮州日报反映,他在老宅收拾奶奶的遗物时,发现一张抗战时期的“良民证”。
在林先生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份“老物件”,该证件为帆布材质,长宽约12公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证件采用竖版格式,文字采用繁体汉字,文末有日文。“良民证”上分别写着发证日期“昭和十六年9月15日”,发证方“石鼓警备队”,持证人“住所江东区下江乡樟厝洲村”、“姓名林陈氏”、“性别女”、“年龄二八”、“职业”,以及相关日文和证件编号“01463”。
记者从市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良民证”是指在抗战期间,日本伪政权对中国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中推行的身份证明,由居民当地保长确认。日本人为了维持占领区安全,进行居民身份管理,为每一位占领区百姓发放良民证。林先生所持“良民证”的日期“昭和十六年9月15日”,是日本昭和纪年法,指公元1941年9月15日;其中“石鼓”现为我市潮安区金石镇远光村。据了解,在潮汕地区,保存下来的“良民证”极为稀少。这张75年前的“老物件”,是日本侵华的有力罪证之一,提醒着人们:不忘国耻,铭记历史。(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