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02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了进一步弘扬奋斗精神,即日起本报推出“我奋斗 我幸福”专栏,组织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一线,多领域、多角度挖掘新时代奋斗者们感人励志的奋斗事迹,展示潮州各行各业不懈奋斗追求幸福的良好风貌,为助推潮州振兴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对于康惠芳(右图)而言,她与潮绣结缘50多年,从青葱少女到年近古稀,从一名普通绣娘到如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国家传承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多件作品被外交部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礼品和国家美术馆收藏,她用亲身经历再次诠释了这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
潜心学艺 奠定大师基础
康惠芳15岁开始拿起针线绣花挣钱。刚接触潮绣时,她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刺绣天赋。一年后,康惠芳到潮绣厂当学徒。在那里,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潮绣大师林琬英。“看到琬姨的作品时,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也能和她一样绣出那么精美的作品。”
有一次,林琬英准备绣一件战甲送去省外参展,却突遇瓶颈,绣娘们的二针龙鳞针法一直绣不出林琬英想要的效果,一路潜心学习、努力钻研的康惠芳在得知消息后,果断把握住机会,毛遂自荐,在成功配合林琬英完成参展作品后,得到她的赏识,并有幸成为她的徒弟。
“机遇来了要把握好,要努力、要有功底才能把握好。”这是康惠芳一贯的理念和想法。
她从小便不服输,喜欢挑战困难,又好钻研,能抓住这次机会也是因为她已经掌握了较为娴熟的二针龙鳞针法。
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康惠芳像海绵一样吸呐学习,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凭借日渐精湛的技艺,短短几年便打响知名度。上世纪70年代末,潮州市刺绣研究所成立,33岁的康惠芳再次抓住机会,成功考进研究所并成为所里的专业骨干。“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48元,和学校老师一样。”提起当年,康惠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仅温饱得到满足,在这个专业平台,她的刺绣技艺更是得到质的提升,为她从绣娘到大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八九十年代,经商风气盛行,康惠芳看着周围下海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也毅然辞职,第一个走出研究所,在开元中学租了一处70多平方米的场地,与人合办成立了开元粤绣厂。
刚入商海,可谓举步维艰,最艰苦的时候,她甚至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金首饰,只为坚持刺绣这条路。“我也有过动摇,但是心里还是想着,隔行如隔山,这辈子还是做自己熟悉的潮绣踏实。”因为坚守和执着,慢慢地,康惠芳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外界的认可,生意相对好转。“记得一次夜深人静躲在房里数钱时,发现自己平均一个月能赚300元,真的非常非常开心。”
从温饱成问题,到可以顿顿吃牛肉丸、吃炒饭,用自己手上的针线,养活一家人,对于那时的康惠芳而言,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殊不知,这种幸福的生活只是开始。
潮绣创新 永不止步
2005年,康惠芳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年近花甲,儿孙渐长,康惠芳反而有了更多心力潜心研究刺绣技法,她的幸福体现在她的每一幅绣品上。2006年,在得知潮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时,康惠芳感到,潮绣发扬光大的机会来了。她开始与人联合创作,参与国内外各种评奖。“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潮绣的基础上创新提高,才有市场,才能推广。”这一年,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攻克面料的承受力与双面垫高金绒线绣制等难关,康惠芳成功创新了“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填补了潮绣针法技艺空白。“第一幅小型双面潮绣作品《金龙鱼》从研发到成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绣出最好的金龙鱼,时年50多岁的康惠芳还每天晚上跑去看鱼,没有相机便拼命记住再回来设计图纸。最终这幅作品获得了第二届国际(深圳)文博会金奖,并于2008年由潮州市政府赠送给李嘉诚。
潜心刺绣的她在创新路上永不止步,居然抛弃传统的金线、银线等材料,用真人头发创作作品。在不断摸索试验后,她结合潮绣与头发绣的特点,创作出了极具特色的双面头发绣——《梅兰菊竹》。2009年,这幅作品获中国文化遗产“锦绣中华”织绣精品展金奖。多年来的积累,在抓住机遇和刻苦努力下,康惠芳名气渐盛,多次为国家准备国礼,2016年,作品《玉堂呈吉祥》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近段时间,她的工作室还开始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制作潮绣衍生品,“希望通过合作,进一步打开潮绣的国际知名度。” 康惠芳说。
全心全意 只为潮绣
“潮绣易学难精,没有坚守和执着,很难有所作为。一名天赋良好的绣工要想掌握娴熟的刺绣技艺也需要5至6年。”康惠芳略带心痛地告诉记者,由于潮绣制作工艺复杂,学习过程困难,这门千年技艺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惠芳认为,这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老前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东西能在我手上继续传承下去,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共同重视,做好潮绣的传承和保护,做大做强潮绣的品牌。”
为了潮绣的传承,康惠芳受聘于广东省粤绣研究所副所长、湘桥区工艺刺绣研究中心技术总监,为培养下一代潮绣接班人倾注心血,从艺至今,授艺培徒3000多名,并把从事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撰写多篇论文心得发表在专业的工艺书刊,为潮绣的发扬做出努力和贡献。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那往往是努力的人剩下来的。今年康惠芳已经70岁了,坚守奋斗了大半生,仍停不下刺绣的脚步。“我年轻时为了温饱而绣,现在停下来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我依然在做,希望能通过努力,做出更多好的作品,培养更多潮绣传承人。”
康惠芳幸福感言:
每次做好一幅作品,我都感觉非常幸福,心情非常愉悦。看着自己的作品一步一步地创新和提高,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会继续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