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文艺大舞台

走近潮剧感受地方特色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2018-03-30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剧。前两种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次销声匿迹,唯独中国戏剧艺术世代相传,且日臻完美。 

潮剧是是一个已有近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历史悠久、地域特色十分鲜明,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的地区。 

潮剧是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行当之美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 

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 

八旦:乌衫旦(青衣)、闺门旦、彩罗衣旦、武 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 

“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在潮剧所有行旦中,丑行是潮剧的强项,只有丑行分类最细。京剧仅有6种丑,潮剧却有10种。潮丑扮演的人物,十分广泛,包括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佬衣丑、长衫丑、老丑、小丑、女丑。 

妆容之美 

舞台上的角色之所以生动漂亮,还离不开潮剧独特的妆容。潮剧化妆分为两部分,一是妆面,二是梳头,梳头也就是所谓的发型。 

潮剧化妆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化妆有所不同。作为一种舞台妆,往往需要较为夸张化,主要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化妆需要让这三种颜色搭配出一种立体效果。 

化妆的流程为双手由下往上涂抹面油,上戏曲油彩,腮红,上定妆粉,然后便是五官细部描绘:眼影、睫毛、嘴唇……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二十来分钟,在完成妆面后,演员尤其是女演员,还需要进行梳头、穿戴,根据角色需要有的还要“贴片子”。 

华服之美 

潮剧戏衣色彩华丽,对比鲜明,装饰性强,把潮州刺绣工艺融化于舞台服装中。 

潮剧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在服饰上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不同的角色应有明显的身份象征分别在衣饰上表现出来,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辈分等,都可以用戏服来区分,使台下观众对这些程式化的戏服习惯后,便会认同及不需说明便知道该角色的身份。 

唱腔之美 

潮剧演唱用真声,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音韵之美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而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个部分。文畔即管弦及弹拨乐器,武畔是打击乐器。 

整个乐队的指挥是武畔的司鼓,司鼓除了直接指挥击乐群体进行演奏之外,还担负着指挥乐队、掌握演出节奏的任务,司鼓的技巧和方法与演员表演的配合将直接影响整台戏的气氛和效果。 

文畔的带头人是二弦兼唢呐的演奏者,俗称“头手”。“头手”必须是精通二弦的弦乐演奏家同时又是熟练掌握唢呐的管乐吹奏能手,这在中外音乐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一大特色。 

潮剧,这种特有的剧种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承载着太多老潮州人的点滴的记忆,是我们儿时依偎在长辈怀里的摇篮曲。对于潮州的本土文化,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让家乡的文化源远流长! 

关于文艺大舞台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