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略说《苏六娘歌》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杨史辉

发布时间:2018-07-17 10:16:2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关于苏六娘传说

苏六娘传说发生于明代中期,据《炮台镇志》载:苏六娘:明代人,生于揭阳县桃山都荔浦村(今揭东区炮台镇新市雷浦村)苏员外家,因是第六胎女故取名苏六娘。苏六娘自幼丽质聪慧,及长,至母家潮阳西胪村寄读,与表兄郭继春相爱情深,互换信约。苏员外却因打官司在潮州府将六娘许配给饶平杨书办之子杨子良,六娘不从,杨家倚势相迫。六娘与表兄密约逃奔,在封建宗法族权迫害下,毕命榕江。苏六娘追求自由,爱情专一,不羡权贵而以死殉情的精神,深得民间同情。一些正直的文人也为苏六娘的沉冤鸣不平,明代万历年间就出现刊刻《摘锦潮调金花女十全》和《古版苏六娘》潮州歌册

苏六娘的传说在潮州民间广为流传,在歌文、戏曲、故事中有几种不同的结局,如“沉江”“投江”“私奔”等,这些结局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苏六娘故事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了现在,在苏六娘故里,有部分人仍然不大愿意谈起苏六娘,因为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加上封建传统观念仍有一定的残余存在,部分群众认为这个故事有辱苏氏门风、有伤风化、有悖礼教。但在潮汕民间,很多群众却把苏六娘当成一个美女、才女、神女来传颂,把苏六娘的爱情悲剧当成是父母干预子女婚姻的深刻教训,对苏六娘的爱情故事给予肯定和赞美。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主演的潮剧《苏六娘》被拍成电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苏六娘与郭继春为爱情献身的故事,在海内外潮人中的流传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是千古情剧,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等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粤府[2012]20号)“民间文学”类“苏六娘传说”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錬和他的《苏六娘歌》

谢錬,字巢云(1830-1876),揭阳县桃山都(今揭东区炮台镇桃山社区)人。性聪慧孝友,见义勇为,孝悌睦邻,聚乡众抗击海盗,保乡民安宁。与乡人共商兴学之举,筹资创建“宝峰书院”,行兴学育才之风。谢錬政见卓识,才华横溢,很受丁日昌器重。他倡导禁止赌博,游神赛会,制止械斗,不准恃强凌弱,倡导和睦乡邻,斥责词讼及行贿之恶习,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禾稼麦菽鱼盐蜃蛤,提倡学秀良植,他在当时提出的益民进步的立论,大胆秉言,很是可贵。

谢錬喜经史,擅诗文,尤精书法,成为当时邑中名家,他的书法受到丁日昌的高度评价,丁日昌撰文的《揭阳县试舍讲堂记》和为北门关帝庙而上奏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的《奏为神灵助顺吁乞天恩赐给匾额》及《善堂序》碑刻均为谢錬所书。《揭阳县续志·艺文篇》收入他的《桃围涵碑记》《答夏邑候论揭阳形势利病书》。他与许希远、陈登榜等为诗友,著有《红药吟馆诗钞》《南行征程》等 。

从以上地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谢錬是一位有进步思想,乐于为乡民办好事实事的开明文人,在当地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从作者诗歌中的立场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对苏六娘、郭继春爱情的同情和歌颂,可惜作者英年早逝。

《苏六娘歌》也叫《苏六娘吟》,是谢錬为苏六娘鸣不平所赋的七言长诗。这首长诗是作者根据自己家乡民间传说“苏六娘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歌颂苏六娘与郭生的真挚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洗刷长期以来加在他们身上的诬蔑和不实之词,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争取婚姻自由的精神大胆肯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研究价值。

《苏六娘歌》是传世名诗,著名汉学家、潮学家饶宗颐对《苏六娘》评价甚高,在《潮州志》中说:“苏六娘潮中梨园演为淫荡之出,失却其真,今谢巢云谱而成歌,为洗数百年之冤,可称六娘功臣矣!”民国揭阳诗人黄铭初读谢诗后也说:“先生则抒写性灵,辅以才藻,集中如《苏六娘歌》《泉石草树》诸咏,虽梅村祭酒,无以过也。”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号梅村)也长于七言歌行,黄铭初称赞谢诗和吴梅村诗相比“无以过也”,评价甚高。

这首诗在潮州的诗歌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后人不少诗词选本都选录了这首诗,问世以来一直在传唱着。

为方便读者了解、理解《苏六娘歌》,更好地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地方文化,特将《苏六娘歌》向读者作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苏六娘歌》浅析

《苏六娘歌》作者在序中对写作此诗的原因和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态度做了说明,序中写道:

“明季有苏六娘者,揭阳雷浦村人,去余家二里许。六娘以美名著。母氏为棉之西胪,二家富豪埒程卓。花开陌上,时随母往来,因与郭生者两相爱慕,私有伉俪之约。终以不遂,毕命江波。其志可悯,其情可悲,乃二百年来,文人无咏及者。梨曲村歌,传诬失实。夫陈三屈节,漫步武于六如;余美题诗,空寄情于半偈。以此例彼,何啻瑕瑜。余悲世俗之不察,与淫奔者同类而非笑之也。略叙其事,谱为韵语,庶令知者有所考云。”

《苏六娘歌》全诗如下:

杜鹃花开连理枝,

啼血芳魂唤不起。

红颜命薄为情多,

多情谁似苏家女。

苏家有女号六娘,

深闺待字美名扬。

卓女远山羞眉黛,

丽娘吹气胜兰香。

天然十指麻姑爪,

红玉雕成增窈窕。

惭煞唐宫染凤仙,

落花流水难成调。

西胪家世旧豪华,

少小曾游阿母家。

玉楼人倚西窗月,

金屋春停油壁车。

尽日闺帘愁贾午,

王昌只隔墙东住。

偶经蓝驿见云英,

从此桃花感崔护。

一夕琴声别调弹,

求凰有意怜孤鸾。

罗带盘成栀子结,

避人暗掷隔阑干。

书生薄幸聊尔尔,

钟情俨欲同生死。

遂教成智慕弦超,

何年弄玉随萧史。

离长会短苦伤神,

誓指山河字字真。

但愿君心坚如铁,

莫愁鲗墨变成尘。

别后几回盼雁鱼,

望到团圆月又初。

茑萝有心终附木,

媒妁无灵枉寄书。

太息三生鸳蝶误,

除将一死偿前错。

扁舟诀别迎官奴,

特遣桃花渡江去。

江水沉沉去不回,

相对哽咽掩泪哀。

生愧游鱼双比目,

死同化蝶逐英台。

昔年誓愿悲相左,

我不负卿休负我。

双双携手赴洪波,

银汉无声星月坠。

二百年来话风流,

残脂剩馥不胜愁。

梨园曲按中郎谱,

子夜歌传下里讴。

么舞么弦空碌碌,

竟无蒋防传小玉。

红粉香埋久化烟,

绿珠井塞倏成谷。

美人黄土谁复论,

王嫱生长尚有村。

寂寂梨花春带雨,

年年芳草为销魂。

这首叙事诗按内容、结构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杜鹃花开连理枝,啼血芳魂唤不起。红颜命薄为情多,多情谁似苏家女。”作者从杜鹃花、杜鹃啼血故事引发全诗,切入诗题,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哀伤悲痛的故事往往借用这种鸟来表达,从而带出苏六娘这个民间传说的人物和故事,也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第二部分从第五句“苏家有女号六娘”至第十二句“落花流水难成调”共八句,诗人不惜极力渲染,用生动、优美的诗句来形容、描写苏六娘的美丽,如“卓女远山羞眉黛”“天然十指麻姑爪,红玉雕成增窈窕”等,文辞典雅,美妙动人。

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句的“西胪家世旧豪华”至第二十八句“何年弄玉随萧史”。这一部分作者用多个历史人物和故事来写苏六娘与郭生相爱,私订终身,如“待月西厢”“油壁香车”“人面桃花”“弄玉随萧史”等,写出他们彼此倾慕之情,两情相悦的美好心情和经历。

第四部分从第二十九句“离长会短苦伤神”到第四十八句“银汉无声星月坠”。这一部分长达二十句,主要写苏六娘与郭生争取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和心情,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但愿君心坚如铁,莫愁鲗墨变成尘。”尽管苏六娘和郭继春婚姻不能如愿,但他们至死不渝:“生愧游鱼双比目,死同化蝶逐英台。昔年誓愿悲相左,我不负卿休负我。”作者用“比目鱼”“梁祝化蝶”的故事,山盟海誓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坚持、执着,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他们不羡荣华富贵,对乡规民俗、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抗争,双双投江,故事以悲剧而告终。苏六娘故事的结局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诗人选取了苏六娘与郭生“双双携手赴洪波”的悲剧结局。“银汉无声星月坠”,他们为爱情献身的悲剧故事,天地星月都为之悲泣、感动,诗人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赞叹!

第五部分从“二百年来话风流”到全诗的结尾,诗人对从明朝中期到清末二百余年来,世人对苏六娘故事的不实之词和世俗偏见深感不平,在诗的结句诗人写道:“寂寂梨花春带雨,年年芳草为销魂。”借“梨花带雨”“芳草销魂”,草木含情悲怆,表达了对“苏六娘故事”的感慨和同情,令人一读三叹。

《苏六娘歌》作者生活于清朝末年,对潮州地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乡邦轶闻韵事,能以正确的眼光来对待,不随俗,不媚俗,蔑视封建礼教和乡规族法,歌颂美好爱情,在当时所处的年代,在潮汕这个相对封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确实难能可贵。“苏六娘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为当时的文人和所谓正统文化所不屑。甚至在以前的戏文中某些情节还受到歪曲,被视为淫荡、有伤风化。但《苏六娘歌》作者对“苏六娘故事”则认为:其志可悯,其情可悲,乃二百年来,文人无咏及者。梨曲村歌,传诬失实。夫陈三屈节,漫步武于六如;余美题诗,空寄情于半偈。以此例彼,何啻瑕瑜。余悲世俗之不察,与淫奔者同类而非笑之也。”对世俗和旧观念进行大胆的否定,对旧礼教进行抨击,为苏六娘“翻案”,对苏六娘和郭生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愿望和大胆行动给予同情和肯定,歌颂了他们纯洁美好的爱情。

从这首诗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受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影响。全诗按结构分为前序和歌行两部分,相辅相成。全诗六十句,四百二十字,三十韵,情节叙述清楚,脉络清晰,过渡自然,不蔓不枝。诗中典故,信手拈来,恰切自然,优美典雅。诗人博学多才,学养深厚,用笔老练。《苏六娘歌》堪称诗中的“阳春白雪”,有别于民间传唱的潮州歌册,丰富了潮州诗歌的表现形式。但也由于这首长诗作者用典过多,造成一般读者阅读上的困难,诗中用典多达30多处,有的还是僻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的传播和流传。

在潮州历代诗人及作品中,这样的长篇叙事诗真乃凤毛麟角,显得稀少而珍贵。这首长诗折射出潮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心理,对了解清末潮州地区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价值。它丰富了潮州诗坛乃至岭南的民间文学宝库,为本土文化增添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为潮州诗坛留下了一篇难得的佳作。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