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文艺大舞台

天生莫愁女一世梨园情

发布时间:2018-08-23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排练
练功
教学
交谈

记者:作为从艺多年的潮剧名角,出演过大量深入人心的剧目,至今,您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戏吗?

郑舜英:我1978年开始学艺,到今年刚好40年。从文艺培训班算起,学的第一个戏是《扫窗会》,演出的第一个戏是《李惠娘》,第一个大戏是《杨八姐闯幽州》。这40年间演出的剧目有几十台。刚开始在戏院演出,一台戏排练很久,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入农村戏,市场竞争激烈,年年要换戏,有时一年要新排两台,此外还要出国演出,任务就比较繁重了。

记者:在您扮演的众多角色中,最满意的角色是哪一个?

郑舜英:我至今最满意的角色还是莫愁女,可以说莫愁女造就了我。1981年12月毕业进入潮剧团,1982年1月开始安排这个角色。实际上,我还没毕业的时候,《莫愁女》已经在演了。剧团觉得这台戏比较好学习,我排了一个星期就出台,当时在汕头演出引起了轰动。我本人的形象比较贴合莫愁,加上打了三年古装功底,形态气质各方面有优势。以前的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参加培训班大都是学现代戏,相对缺乏一种古装的韵味。加上当时广州的导演来拍录像,对角色提出了很多要求,点破以后,使我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也可以说是特殊时期,令到我一举成名。这个角色我至今还继续在做,做了30多年,还是很受观众喜爱。

记者:目前为止,莫愁这一角色,有人超越您吗?

郑舜英:还没有。

记者:多年以来,在潮汕地区乃至国内外都有大批戏迷,对您十分喜爱,是否发生过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郑舜英:戏迷的狂热,经常令我意想不到。1990年到新加坡演出,每当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都会有数百人站在门口等待。那时已经有录像带在新加坡播放,人们对演员非常熟悉,等到有机会可以看真人,个个热情高涨。戏迷甚至从中午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过来,连我们午睡时都守在旁边,一直到晚上化妆还紧紧跟随。演出结束后,在后台坐到凌晨两三点都不愿回去。有个新加坡的男戏迷,从十几岁跟奶奶来看戏,现在三十多岁了仍然喜爱我的戏,前不久拿了大堆照片来找我签名,令我深受感动。

印象最深是1991年到泰国演出,剧场原来是专门放潮剧的录像厅。此前,那边的报纸就刊登了我们要去演出的消息,真正到了那边,戏迷是意想不到的疯狂。晚上从剧场卸妆出来,门口大批人争相给我送礼物,太狂热了。

还有2016年春节,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欢乐中国行》,到德国去表演潮州音乐和潮剧。潮剧节目是《游园梦会》和《定虎山情缘》,一台文戏一台武戏。那里没有华人,观众都是外国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表演形式,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演出十分成功。虽然语言不通,很难跟他们交流,但他们的热情却令我感到意外。演出一结束,剧场的掌声真的是经久不息。

记者:现在的潮剧似乎没有过去那么辉煌了——人们文化娱乐方式多了,年轻人对潮剧也不太喜欢。对比之下,会不会觉得有些失落?

郑舜英:我很认同我丈夫郭明城常说的这句话——“潮剧辉煌我们就是金,潮剧失落我们就是土。”这些年,戏剧市场不景气,看潮剧的人少了,学潮剧的人也少了。也正因此,我们才决定设立潮剧艺术培训中心。但说实在的,招到好的苗子,愿意来学潮剧的人很少,来了,也吃不了这份苦……

但尽管这样,我们对艺术之心,还是一直保持着。心态很重要。有这种心态,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记者:如今作为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您带过多少学生?

郑舜英:我1995年就开始带学生,那时是剧团的培训班。1982年艺术团体改制,剧团改为定额拨款、自负盈亏,加上电视的普及,戏剧市场迅速萎缩,很多剧团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1984年戏院经营惨淡,1985年转入农村戏市场,不少剧团才得以生存下来。下乡演出非常辛苦,条件恶劣,三餐都蹲在地上吃。到了1995年,剧团安排我在培训班当老师,一边辅导学生,一边参加各种演出。当时培训班的老师年龄都偏老,需要有更加年轻的力量来培养下一代,也算是对我的一种照顾,使我不用经常下乡。2011年,成立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算起来我教过的专业学生有两百来人,辅导的国内外学生就不计其数了。

记者:还有一个小问题,我很好奇,这么多年,您为何能保持这样好的身段和形象,做到“花开不败”?

郑舜英:(笑)我之所以几十年能保持身段和坚持演出,除了刚才说的心态外,也同我这些年坚持辅导学生分不开。课堂上为学生作示范,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此外,每当有演出任务,我都要提前进行恢复训练,使自己的身体素质、柔韧度和机能达到演出的要求。像2015年到澳洲表演《背妹上京》,台上短短15分钟其实非常辛苦,台下已经提前一个多月练了很多场。

当然,饮食控制也很重要。

(在旁边参与交流的郭明城透露:在这方面她很控制。体重稍一上去,再好吃的东西,她都坚决不吃。对刀马旦出身的演员而言,体重很重要,不然很多动作没法表现好。)

记者:您认为潮剧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郑舜英:戏曲很多东西是共通的,不同剧种可以互相吸收。早期的潮剧以唱为主,表演的成分很少。演员不能跑圆场,不会站台步,小生、老生动作都不好看。早在1959年,潮剧要拍电影,就组织演员到外面取经,跟川剧学了一年时间。我学过刀马旦,先学打武,再练行当功,这些都是从京剧来的。有了武功底子,再反过来练文戏,气质韵味就跟别人不一样。

潮剧最大特点还是唱腔和念白,从表演形式上,我们的花旦和丑都有自己的特色。潮剧的花旦有彩罗衣、手巾花等,丑角分多种类型,官袍丑、老衣丑、汗衫丑等,都有各自独特的动作,官袍还分长袍和短袍,非常细腻。丑角的扇子功,其他剧种是没有的。

但目前潮剧表演还是存在诸多缺陷,因此需要不断吸收融合别人的优点,进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使做出来的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过程。

记者:在您看来,潮剧未来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郑舜英:培训中心现在除了培养专业演员,还致力于推广潮剧文化。我们到过新加坡、洛杉矶等地开课,在外的华人热情都很高,一下飞机就要求开始上课,有的字不懂还用英文注音。这些年,我们还通过与媒体合作,在电台、电视台开设潮剧作目,进行潮剧文化的挽救工作。

现在戏剧市场不景气,小孩对潮剧没有认识,甚至不说潮州话,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工作,使潮剧一直处于一种旺盛的状态。这是一种艺术心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尽力把这件事做好,(就是值得的)。我从来不参加社交活动,不唱红包戏,也是保持一种艺术家的纯洁。我们潮剧表演的定位是公益性的,不以牟利为目的。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最近组织演员和学生参加省第九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有史以来第一次,中青年演员自己找剧目,主动积极报名参加。总共报了20多个节目,所有演员和学员,除了两个年龄不足,其他都踊跃参赛,而且演员的水平比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只要年轻人能够接班,潮剧艺术就会越来越好。

■ 人物速写

艺术之花永不衰败

邢映纯 江马铎

新搬迁的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的排练厅,有关装修活动仍在进行.郑舜英稍微活动一下关节,站直,左腿往左侧一抬,轻轻松松压过头顶。然后抬右腿。紧接着,是一个漂亮的一字码——几个动作一气呵成,面不改色气不喘,你很难相信看上去如此年轻的她,实际年龄已有五十多岁。

今年正好是她从艺40周年。自1978年结缘梨园,她的名字便与潮剧紧紧连在一起。“第一个角色是《纱窗会》的王金真,第一台大戏是《杨八姐闯幽州》,真正开始出名是《莫愁女》。”对这些往事,她的丈夫记得比她清楚。他直言:“莫愁女成就了郑舜英。”换言之,何尝不是郑舜英把莫愁的形象,深深刻在潮州人的心目中。30多年,她的莫愁女仍是叫好叫座的节目,她饰演的莫愁形象,至今无人能超越。新马泰的潮人,见了她,仍亲切称“莫愁妹”。

“莫愁妹”角色经久不衰,四十年潮剧艺术却远非停留在这一角色。饰演温皇后,10多分钟纹丝不动的塑像表演是一种超越;潮剧“江姐”是一种超越,《背妹上京》人偶一体、一人分饰两角更是一种超越。四十年来,她先后在50多台戏中担纲主角,二十多次率团赴新加坡、泰国、印尼、德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地区演出。2002年,她以一名基层一线演员的身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文化部办公厅授予“全国艺德标兵”,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四十年,对潮剧的痴迷似乎不曾减退。2011年起,她参与创立潮剧艺术培训中心,郑舜英手把手一招一式对年轻人进行培养。联系采访的时候,她刚好以评委身份参加完潮州市潮剧演艺大赛:“大赛很精彩!这班年轻人表现真的很不错,咱们潮剧后继有人……”她在台下如此激动,是我们这十多年私人接触中,所极少看到的。十多年的相识,总见她优雅亲切的模样,不卑不亢,丝毫没有大角的那种“端着”。倒是在泡茶、吃饭夹菜中的寻常举动,亲切中又有那种常人没有的节奏感,或者说那种“味”,透出良好的舞台功底。

她那挺直的腰板,迄今依旧十分标准柔软的身材,是一切女人的梦想。因而,看到她自己简介是“年近花甲”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纳闷了许久,确认她没写错。问她这么多年为何仍能“花开不败”,她和丈夫异口同声说:艺术的心态,永远不会衰败。

■ 相关链接

潮 剧

潮剧,又称潮音戏、潮州戏,是中国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和闽南,也流行东南亚一带。

潮剧有悠久的历史,其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一是来自地方民间传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地方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使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日趋丰富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其语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生动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乐轻婉低回,抒情优美、富于变化。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不同情绪的曲调和头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帮声”也是潮剧唱腔的主要特点。伴乐分唢呐领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领奏的弦诗乐两类。打击乐分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三种不同表现形式。

领奏乐器二弦为全国所罕见。演员行当分工严密,富于表现力。生、旦表演突出轻歌曼舞、机巧灵活等特色;丑角形体动作多变,唱腔艺术全国著称。舞台美术民间特色突出,其服饰皆采用潮绣、抽纱等精巧工艺制成,既清雅又大方。

2006年,潮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文艺大舞台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