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剧潮乐

漫谈《赠梅记》之三赠梅花

发布时间:2018-11-16 09:28:5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潮剧《赠梅记》

《赠梅记》,乍闻其名,还以为是古装戏,其实不然,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省重点剧目,现代潮剧。现代潮剧冠以诗意的剧名,其演出着实让人期待。

剧目首演在潮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潮州市潮剧团尽遣精英演员出演,郑舜英王流书陈潮钦三位国家一级演员悉数上阵,优秀青年演员颜志伟初膺重任,黄奕凯、吴燕纯也挑角色。

演出在赠梅中开始,又在赠梅中结束,首尾呼应。作者紧紧围绕这一情节,剖开故事,状写人物,推进剧情,剧中出现三次赠梅,背景各异,却环环相扣。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粤东某一古老村庄,赠梅是这一古村落由来已久的风俗,足见民风淳朴,礼教绵长。村民们是“年节赠梅,远行赠梅,相好的人也赠梅。”赠梅,赋予了人梅花的精神梅花的品格,这也正是主题曲 “经风经雨经世变,凌寒凌雪又春天”之寓意。

年节赠梅,不是剧本所要写的,对于戏,最好的选择是赠送远行人和相好的人,作者将二者兼收并蓄,圆融应用,把切入点定格在一对即将分别的青年男女身上。男的叫陶家华(颜志伟饰),出身是华侨地主,属于黑五类子弟,“家里死的死,跑的跑,”只剩他独留乡里,地位可想而知。女的叫郑雪梅(郑舜英饰),是村书记郑忠才(王流书饰)的女儿,因家庭出身的关系,她是红人。尽管是红人,她可没有红人的架子,抑或是年少不知世事艰的缘故,她活着一份属于自己看人处事的心,一直关心、保护着她那出身不好的同学陶家华。她与陶家华无话不说,被推荐到卫生学校读书的事,她哪能不告诉他呢?于是,她约他到古梅前相见,看梅赏梅。其实,雪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想借此向陶家华宣誓爱情,内心深处更希望得到家华的赠梅。因为她知道乡里的习俗,梅花也赠“相好”的人。一个祈望爱情的阳光、清纯、敢爱敢做的农家女孩跃然纸上。这是郑雪梅真情而勇敢的一面,她尚有其他的秉性,比如为救家华逃走而以死逼其父的烈性,比如迫于父命嫁高汉明、再经历一切家庭变故后看淡世态人情安然若素的如水柔性。

陶家华没有爽约,只是由于处境的关系,他是小心翼翼赴约而来。

约会中,陶家华告诉郑雪梅要离开村里去外面“寻找希望”。郑雪梅清楚陶家华的处境,心中虽有不舍,但为了心爱的他,毅然支持他走。临别时,雪梅摘梅相赠。在乡里一直抬不起头的陶家华一直感恩郑雪梅的真诚相对,如今的赠梅,更让他坚信“此去不管多艰苦,梅花伴我向未来”,“愿他年,共看梅花凌寒开。”

一赠梅花,没有悲伤,只有希冀,因为他们童心般地坚信未来会如梅花一般傲雪凌寒而开。然而,他们的童心却为环境所不容,为首的便是郑忠才书记,雪梅的父亲。他一脚踩碎梅花,踩碎了二个年轻人的心,也踩碎了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未来,从此,有情人天各一方,留下无穷无尽、刻骨铭心的思念。

带着伤带着痛、又带着情带着爱的陶家华逃离故乡到了香港,并在香港立足且得以长足发展。尽管如此,他放不下别后难通音讯的雪梅,为了不忘雪梅,他种梅以抒思梅之情。大陆改革开放后,陶家华便回内地投资建设和办厂,借此,他或可能与长思念的雪梅见上一面。此时的中国,已非往昔,跨步走进新时代。陶家华对故乡的变化,感慨万千。他的回来,享受着国宾级别的待遇。然而,与雪梅故人相见,却是物是人非。陶家华娶了妻,郑雪梅嫁了夫,彼此有着彼此的家庭和生活,彼此恪守着各自的缘和分。尽管如此,为尝多年心愿,陶家华携妻李秀芝前往郑雪梅家回赠梅花。

二赠梅花,主角换成了陶家华,是他相思的回赠,是报恩的回赠,更是对难了心愿的诘问。当时逃离家乡时他是何等的仓皇,何等的落魄,尽管如此,郑雪梅依旧是他的希望,他的未来,他的定海神针。活在希望里,人生才具奔头。可是,截住他希望的尚有人在,他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立业成家。不过机会一到,他决然回来。他登门回赠雪梅梅花与钱款,但高洁的雪梅只收梅花拒收钱。雪梅收受他的情谊,借情谊告诉他,他所投资的工厂对家乡环境的污染问题,而她,正协助父亲郑忠才向上级环保部门反映此事。郑雪梅的坦诚,让陶家华对郑忠才恨上加恨。二赠梅花,是旧怨未解又添新恨。

郑忠才的做法确实令陶家华咬牙切齿,然而,郑忠才也有他的苦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又能如何?作为单亲父亲,作为一个自然人,他最好的选择和对女儿最好的保护就是斩断女儿与陶家华的关系,为她另择佳婿,这是时势使然,谁能逆转得了?尽管可能遭受女儿无声的责难和陶家华的彻骨怨恨,他只有口吃黄连苦自吞,默默地自我消受。可他似乎并不怎么关注别人所想像的苦与不苦,他用心关注的是乡里的污染问题。平心而论,并不是他老与陶家华过不去,换成别人,办工厂污染环境危害乡里祸延后代子子孙孙的事照常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可不管你如何改善村容村貌,如何利益民生。只是红士堵头,办厂的刚好是旧怨未解又添新恨的陶家华。郑忠才身体力行,尽管已经退了休,他义不容辞,多方呼号,非要还乡里一个山清水秀的环境不可。

郑忠才的执着,源自于他一贯的做派和积极的反思,当年在职时,他曾砍坡树,破坏绿化,今日他要“悟过补过”,要重拾乡规。郑忠才的反思,具有典型意义,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和进步。但不难看出,贫穷已久的劳动人民正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一个个如饥似渴,摩拳擦掌,不管乌猫白猫,反正能把钱咬进衣袋便称好猫。彼时彼刻,谁顾得了什么污染环境呀,什么后代子孙呀,在一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大环境之下,郑忠才成孤家寡人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他想动的,远不止是陶家华一个人的利益,还有与陶家华办企业所有有连带的人的利益。他成孤标,再正常不过。今天回头看,最初的环境污染,说到底是人心的污染,人心一旦遭受污染,治理起来谈何容易?人心正,人人有责任心,才能保住青山绿水。是故,我们得为郑忠才点赞。

情不自禁之中由戏扯到现实,扯远了,还是说说三赠梅。剧中的郑忠才,尽管所作所为不得人理解,但理解他的也不乏其人,那就是被他伤害过的女儿郑雪梅。在郑雪梅的竭力抗争和周旋下,陶家华也理解了郑忠才的一片拳拳赤子之心,谅解了过往对他的伤害。二人笑泯恩怨,陶家华听从郑忠才建议,决定停办污染乡里的染整厂,改办酿酒厂,还家乡一派青山绿水,恢复古村貌,建设梅花文化旅游村。戏结尾时,陶家华要赴北京参加侨商会,郑忠才赠送陶家华梅花,了却人生最后一桩心愿。

三赠梅花,缘于理解,缘于释怨,更缘于共识,缘于未来。深深送别之际,散发悠悠梅香。

戏曲创作之中,“三”字常为剧作家所借用,《三气周瑜》、《三打白骨精》、《三探国舅府》、《三打陶三春》、《三戏白牡丹》等均是名篇佳作。《赠梅记》虽然没有正式以“三”命名,但“三”却为其所用。作者赋予每一次赠梅不同时代背景和意蕴,展示郑雪梅、陶家华、郑忠才三个不同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用小人物的经历书写大时代的变化,用小情怀展示大情怀,既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成就,也以优秀传统精神道德滋养人心。  许镇焕

关于潮剧潮乐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