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民生关注

50多年150箱档案,他用剪报留下“新中国记忆”

发布时间:2019-07-02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前不久,市档案馆接收了一大批特殊的档案。这些档案是市民郑锡波遵照其父亲郑源辉的遗愿,把老人家生前收集整理了五十多年的剪报捐赠出来的。市档案馆还为此举办了捐赠仪式。那么,这些剪报到底记录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这阵子,郑锡波和妹夫李炳炎一有空就到市档案馆,协助工作人员整理父亲郑源辉生前留下的剪报档案。 

市档案馆副馆长 林立伟 

当时档案馆派了三辆小货车到郑老先生家中搬运这些剪报档案,所有的剪报档案大概有150箱,据不完全统计,整理起来可以达到2000个案卷。 

虽然很多剪报已经陈旧泛黄,但都装订整齐,图文并茂。剪自《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多份报纸,记录了1965年至2018年的国际新闻、国内时政、重大会议、政务活动以及经济文化等内容。 

市档案馆副馆长 林立伟 

郑老先生这种无私的捐赠行为,大大丰富了市档案馆的馆藏,为市档案馆开展专题编研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群众研究现代文化历史、人文地理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 

在郑锡波的记忆里,看报是父亲生前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而开始剪报则是源于几十年前父亲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幅画面。 

郑源辉的儿子 郑锡波 

当时我们回到家,他说你们来你们来,我们以为什么事,以为是我父亲又给我们什么好吃的东西。我们就冲到房里去,结果他指着墙上一张剪报,就是毛主席接见外宾图片。 

从此,郑源辉对剪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次订报纸都订两份,一份阅读,一份用来剪报,这一剪就是半个世纪。至今,郑锡波家里还保留着父亲生前用过的剪报工具。 

郑源辉的儿子 郑锡波 

当时的工资也没能订那么多份报纸,结果父亲在上班的地方收拾人家的报纸,然后还叫汕头的亲戚找,高峰的时候,订了二十多份接近三十份报纸。 

郑源辉的女婿 李炳炎 

我们到家时总是看到岳父戴着老花镜,剪刀不停地剪,剪后他还要编号,编号后用铁夹夹成一叠一叠,剪切到主题内容够多的时候,他就剪贴成册,然后一册册还用装订机装订成本。 

翻开眼前这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专题剪报,里面记录了从1981至1986年全国各界欢庆国庆的庆典活动,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让人倍受鼓舞。而在《奥运会》专题系列档案,则详细记录了1984年至1998年各届奥运会的日程表、开幕式、奖牌统计及许多中国队运动员的获奖消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郑源辉的女婿 李炳炎 

每次国家发生大的喜事,像国庆、五一节,包括香港、西藏,很多庆典活动,他都非常兴奋,千万百计将这些报纸全部找齐。通过剪报这种形式,来表达他对国家的爱。 

郑源辉的儿子 郑锡波 

家里剪报堆得多的时候,这个房间被占了三分之二,外面的阳台也是从头到尾,堆得只剩下狭窄的一条路,车库后来被剪报装满了,车子没法进去,由于楼下非常潮湿,有一段时间剪报被白蚁蛀烂了,被蛀了几乎占当时他剪报的一半。 

在郑锡波的印象里,剪报是父亲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充实人生,更是能见证历史、传承知识。经过老人家半个世纪的精心耕耘,一份份剪报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情况,是郑老先生视角下的“新中国记忆”,不仅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对后人也是一种启迪和鼓舞。 

郑源辉的儿子 郑锡波 

一个人坚持了几十年,做事应该是一种执着,从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儿孙有非常大的影响。 

郑源辉的女婿 李炳炎 

不仅我们敬佩他,而且我们把他当成一个学习的榜样。学习他老人家的爱国情怀,甘于默默无闻的耕耘。 

虽然郑源辉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几十年默默坚守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图名不为利,把自己的一份爱国心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后人留下美好的记忆,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关于民生关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