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13 10:04: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州韩文公祠 资供
□ 张家庆
1200年来,为缅怀韩愈治潮功绩,潮州历代主政官吏多有建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潮州府属各地韩文公祠贯穿千年的接续修建,就是其中最生动的例证。
潮州第一座韩祠,是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潮州通判陈尧佐创建的。据《宋史?陈尧佐传》:“通判潮州,作孔子庙、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陈尧佐主持州事,将郡治前新修的孔子庙正室之东厢,辟为祭祀韩文公的祠堂,并亲作《招韩文公文》,记有:“会新夫子庙,乃辟正室之东厢,为公之祠焉。”因该祠属孔庙“附庸”,既不合礼制,又不足以表达对韩文公的虔敬,遂建专祠于金山麓刺史公堂后,称“韩吏部祠”。
北宋至和元年(1054),潮州知州郑伸为纪念韩愈逝世230周年而在旧址上重建韩祠并刻石为记。这应算是潮州第三座韩祠。光绪版《海阳县志?金石》载有:“《郑伸文公祠记》:至和甲午岁(1054),建文公祠堂。知州事郑伸,权监押(同知)史抗,签判陈世昌,知县欧阳景,推官雷应昌落成之,时十二月初吉记。”据《舆地纪胜》载:金山有《始开金城山记》[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知州王汉所刻]及《韩山祠记》并刊于石。其刻在金山南面独秀峰前。又据苏轼《韩文公庙碑》称:“(旧)庙在刺史公堂之后”。即《金城山记》所谓“其地迫近廪库”是也。《海阳县志》又谓“尧佐所建韩吏部祠在金山之麓”“郑伸所建韩祠在金山,乃沿尧佐所建韩吏部祠故址。”而据饶宗颐先生《潮州韩文公祠沿革考》称:“余谓郑伸所建韩祠在金山,而尧佐所建乾,则在刺史堂正室之东……郑伸所建文公祠,非沿尧佐故址。”意谓郑伸曾迁建韩祠。其说与潮州府县志记载及苏轼《庙碑》所记均不符,留待有志者详考。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5),皇帝赵顼接受宰相王安石的建议,下诣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当时潮州太守方蓁决定在州治南七里[今南春路南端厦寺村头圣者亭(也称圣者庵)处]建韩文公庙,因未得到朝廷批准拨款,五年后的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才建成,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这是潮州第四座韩祠。接任太守王涤(字长源,莱州人)委托潮州先贤吴复古请大文豪苏东坡写了《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据宋代王十朋《王忠文公集·寄曾潮州(汪)诗》,诗序中有:“曾潮州到郡未几,首修韩文公庙,次建贡闱,可谓知化本矣。”可知,宋乾道七年(1171),知州曾汪在升任广南东路转运使之前,曾在潮州首修城南韩庙,还首创于韩江上造广济桥墩。
城南韩庙于南宋孝宗(赵眘)淳熙八年(1181)三月,沈师反宋武装攻占潮州城时毁于兵火。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字叔中,常州宜兴人)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上建祠,初称“忠佑庙”。据明代《一统志》:“韩文公庙……宋迁韩山,封文公为昌黎伯,赐额忠佑。”。它实际是潮州第五座韩祠,因当时城南韩庙虽损毁,但庙址仍在,人们仍习惯称其为韩庙,为示有别,故称“忠佑庙”。由于选址适宜,该祠“背倚秀岭,前涵碧波,尽揽山川之胜”,且与韩文公治绩、行迹相符,故历830年至今再无迁徙。
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是韩愈诞生430周年,皇帝赵扩追晋韩愈为公爵,是公、侯、伯、子、男五阶中的最高爵位。赵扩为宋光宗赵惇次子,在位30年,朝号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当时以韩侘胄为宰相,韩侂胄自认韩愈为其先祖。皇帝赵扩亲为潮州韩文公祠题额,其后韩侂胄北伐失败,金兵分道南侵、占领淮南,要韩侂胄首级以赎,当时他已被谋杀,居然还被开棺取出首级送与金人。由于此故,宋宁宗为韩祠题额之事,后人便少为宣扬。
皇帝赵扩赐额时,潮州知府林?曾重修韩山韩祠。当时留居潮州仙田的丁允元尚在世,也参加了修祠。乾隆版《潮州府志?宦迹》有“林?,福州人,知潮州时,州有白丁钱(税赋),逋逃者累及甲头,民苦之,?奏免。复置学田、修桥梁,善政俱举。”林?在任上还重辟西湖。
南宋理宗(赵昀)淳祐三年(1243),知州郑良臣在城南韩庙创办城南书庄于庙内。此举开创了在韩祠兼办书院(学校)的先河。乾隆版《潮州府志?宦迹》载有:“郑良臣,福州人,淳祐二年知潮州。民苦白丁钱,计吏按籍征收。虽死、徙不得免。良臣稽查户口,贫不能完税者据实上闻,既予减免。增置学田及韩山书院膏火,士类感之。”光绪版《海阳县志?建置》载有:“城南书院在城西南,淳熙十八年(1189)丁允元迁(韩祠)于河东双旌山,后废。(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沈杞复建于旧址。淳祐三年,郑良臣建斋舍、课诸生,为城南书庄。”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既是韩山祠建祠60周年,又是韩愈治潮440周年,知州刘希仁(字居厚,福建莆田人)重修韩山祠,并请大诗人刘克庄撰写《潮州修韩文公庙记》。这是重修韩山祠的第一块碑刻,今无存。据碑记,当时“忠佑庙”已改称“韩文公庙”。清末时,海阳知县卢蔚猶于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从南宋大诗人刘克庄(号后村,福建莆田人)的《后村先生大全集》(全书190卷)中录出,载于《海阳县志?建置》中。可惜此碑记一向少为韩学研究者所注意和引用。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因马发抗元失败,潮州屠城时,城南韩庙被烧毁,而韩山韩庙仍得到保存。故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重修韩山庙时,潮州先贤刘子兴在《重修韩文公庙碑记》中有:“景炎间亭毁于兵焚,唯(韩山)庙独存,殆天所以表忠贞之遗。”
因韩愈有功于潮,且倡行孔孟之道,故在元代,韩文公仍受到潮州吏民的崇奉。元代历任潮州路总管帖里、亚中马合马、王元恭、王翰等均曾重建、重修韩祠。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潮州路总管王翰(宁夏灵武人)迁城南韩庙于城西大隐庵(今城南学校校址)。这是潮州城内第六座韩祠。乾隆版《潮州府志?宦迹》有:“王翰,字用文,任潮州路总管时盗贼充斥,学校废弛,翰聘潮人戴希文主讲席,士风稍振,性廉悍,遇事敢断,吏畏民怀。迨元祚将移(1368年元亡),弃官居闽之永福山,自号友石山人。洪武初,强起用之,至梧溪,遂自引决。”由于王翰是著名书法家,曾亲录苏轼《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全文于碑背,正面为《重建韩山书院记略》。据《海阳县志?金石》记载:
“韩山书院旧在城南外七里许。至正壬辰(十二年<1352>,畲族反元武装陈满攻占潮州)火,遗址鞠草,名存实亡也。丙午岁(1366),灵武王公(王翰)以江西省左右司郎中兼郡守事,追修故典,相其地非(讲授)礼法之所,乃殿城西大隐庵而迁焉。经始是岁冬十ー月,讫工明年春正月。主之者王守那木翰,赞之者同知骆希仲,府判逯文约,推官周泌,经历黄藏、黄英、知事赵祐,教授林仕猷,太史元学宾、戴世昌,山长吴期也。晋安(泉州晋江古称)刘嵩记,福建省照磨张泰书。” 此石刻与吴澄的《潮州路韩山书院记》原同在城南韩庙(后迁至西湖,因该碑背面刻有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故以背为正,建“新苏亭”以保护。
光绪版《海阳县志·金石》还载有:“《韩文公庙碑》文见《东坡文集》元祐七年(1092)三月己酉,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军事、充淮南东路钤辖苏轼撰。原碑在道旁韩祠者,戊子春始访得,拂拭积苔,稍辩字划,乃非原石也。字摹苏而不工,(其)末具书:至正丁未(1367)春,江西省左右司郎中兼潮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防御事灵武王那……(以下俱不可录)。”据《海阳县志》所载:元代时,潮州曾归江西行省所辖。
清代潮州名土林大川在1857年成书的《韩江记?苏碑》有:“苏碑,东坡苏轼所书碑也,在韩祠东壁,相传东坡在惠(今惠州市,误也,应在扬州)撰碑文时,得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不禁拍案大叫曰:文或矣!”今祠内南壁有《韩文公庙碑》,额为篆文,楷书竖刻,碑高2.2米,宽1米,字迹模糊不清,相传是苏轼所书之原碑,也系误传!据苏轼《又与潮州王朝请涤书》中有:“某手书碑样,止令书吏录去,请依碑样,止模刻手书,碑首既有大书十字,碑中不再写题目。”可知苏轼原碑额为十字,即“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仅就碑式宽2米而言,应是明初碑式(较大)。也即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潮州知府雷春修韩祠时,由府学训导邓佑所书的庙碑和修复碑记。
明清两代,韩祠屡有修建,有文字记载的便有近30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知府雷春、训导邓祜重修;宣德二年(1427)佥事顾立重修;正统四年(1439)知府王源增修;天顺五年(1461)参政刘炜重修。因刘炜“立石扃以表门楣”,即立韩文公祠石坊,并亲题门额曰:“韩文公之祠”。自此,“韩文公祠”的名字就叫响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潮州知府方功惠大修。此后,每隔五年或十年便有一次较大的修葺。每次修建,或增刻碑石,或更换额匾,或改建堂院。
清代康熙年间,韩祠曾由僧人看守,并增奉观音大士像。知府张克嶷改用平民守祠,继任知府周硕勋又将观音大士像移迁它处。乾隆年间,韩祠内除唐进士赵德、宋通判陈尧佐塑像配祀外,又增祀宋知州丁允元和清学使惠士奇牌位。1922年8月2日大台风(即“八二”风灾)韩祠受灾,庙宇破碎。潮安县长刘侯武发动捐资重修韩祠,韩师(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方乃斌撰写碑记。1935年,潮安县长辛煜桥、县参议长李振智倡议恢复祀典。日寇侵华,潮州沦陷期间,韩祠遭日军践踏破坏。抗战胜利后,由刘侯武、郑绍玄等发起,韩师、金中、一中等院校师生及仙田丁氏乡亲捐资,于1947年修复韩祠。
1984年初,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重修韩祠。1984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韩文公祠”四字。韩祠维修后,将此四字立牌坊于祠前。1987年8月,在韩祠后的笔架山中峰增建侍郎阁。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韩文公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潮州韩文公祠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潮州城外,近郊磷溪金沙溪龙门关上,原建有一座韩文公祠以纪念韩文公开溪导涝之功,潮安龙湖镇也曾建有韩祠,而原潮州府属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澄海、饶平等皆有韩祠,限于篇幅,兹所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