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5 10:00:0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杨史辉
揭阳有一座中西合璧,已有近百年历史,享有盛名的私家园林别墅植丰园,仲秋的一个下午我们驱车前往一游。
植丰园位于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金新村,植丰园门口的一块石碑刻着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这座名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据《揭邑金坑林氏族谱》记载,植丰园是民国时期金融企业家、教育家林子丰于1920年回乡建设的一幢私家园林别墅,园名取林子丰及夫人陈植亭之名合而为植丰园。
林子丰(1892—1971),揭西县金和镇金新村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揭阳真理中学、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年赴港先在广源盛行当英文书记,随后创办四维公司,任总经理,继而开设嘉华银行。出任过香港培正中学校长,兼任民生书院校董会主席,培道女子中学校监,香港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副会长。1965年他代表香港浸联会赴伦敦出席世界浸联会第九届大会,美国俄克拉荷马浸会大学特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因有功于社会得英国女皇所赐OBE荣衔。他与太太陈植亭生育七子,均获博士学位,享有“一门父子八博士”美誉。林子丰对家乡感情深厚,当年他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在家乡建设植丰园,整个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具西洋古典皇宫形制风格又夹带中国传统民居格调,其构建方式和建筑装饰工艺为研究20世纪初潮汕建筑转型提供了实物例证。2009年8月该园被公布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植丰园门口,植丰园锈迹斑斑的铁门,破旧的围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增加了几分苍凉和落寞。在当地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一行有幸走进植丰园。植丰园门上的三个大字是清朝光绪三十年进士岑光樾所书,这位顺德人曾是清朝光绪甲辰翰林,植丰园三字系繁体楷书,书法圆浑遒劲,有赵子昂之风。
植丰园正门为三山式重檐歇山顶牌楼建筑,木架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碧瓦飞檐。植丰园正门与主座间有一座罗马式喷水池,中间是灰塑的立柱,高约3米,立柱上塑有10多个方形喷头,形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是大门到主座间的过渡,罗马式喷水池作用犹如中式宅院前的照壁,增加了园林别墅的纵深感,又烘托了主座建筑的高大、雄伟。园内广植花木,绿荫如盖,花圃围绕主座,曲径通幽。特别是主座两旁的数棵柏树为建园时所植,高大挺拔,郁郁苍苍,历经近百年风雨的老树外表苍老但仍充满生机。
植丰园的主座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高12米、宽30米、长27米,8根水泥梁横跨东西两面墙上,上面层层叠叠的屋架支撑檩条椽子,上覆陶瓦,人字形屋顶。左右墙壁各设2个旁门。座前建筑7级环形石台阶,托起半月形门亭,亭上立着4根罗马亭柱,正面2根亭柱之间有个环形匾额,灰塑“希伯仑”三个草书大字,为孙中山长子孙科手书,字为行草体,气韵生动。(“希伯仑”是西方四大圣城之一、巴勒斯坦城市)亭上是四方形屋面,覆盖琉璃瓦,同样是碧瓦飞檐,方圆结合,极具美学价值。
植丰园主座中的正堂是宽敞明亮的礼拜厅,通高约10米,附座的子孙房、子孙巷类似潮式宅院的从屋“横包”,每排8间,连同前面门房共有10间,供家人居住使用。从植丰园看到巴洛克风格的牌楼装饰,柱头、檐角团云朵朵,线条丰富,在中式的规整上突出了动感和繁复的变化。希伯仑风格的主座装饰更胜一筹,房顶、屋檐、门角、柱头、窗楣等处装饰变化多端,西式线条、数字、浮雕丰富多彩,如半月形门亭的曲梁与主座平面相交的三角形亭顶,就用了弧线、曲线、放射状线3种线条和多个五星图案,这种变化多端的装饰在中式建筑中是难以见到的,这些都可为潮汕传统民居构建提供借鉴,也为研究潮汕近代中西结合建筑艺术提供范例。植丰园建筑结构完美、富有特色,是中西建筑交融、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相结合、潮汕古建筑和近现代新建筑相互渗透、住房建筑和园林建筑相映生辉的典范,在建筑实践中为传承历史、彰显时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
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各种政治运动,这座私家园林仍能保存如此完好,确是不幸中之幸了。据当地人说,植丰园曾作当时人民公社的粮仓使用,也许是因为作为粮仓的原因,使整个建筑物未受破坏。在园中参观,见到近百年前的门窗、门锁还能使用,在主座的大厅中还有一面镜子,是当年庆祝植丰园“华厦落成”时林家的朋友赠送的,字迹仍清晰。难得整座别墅的建筑和其他构件、配件等还如此完整,其建筑精美,工艺精湛,工程质量可说是很好的。
抚摸着冰凉的石柱,仿佛触摸着一段历史,脚下的石砖,也许藏着许多的故事,岁月的烟云流逝,名园已风光不再,像一个孤独的老人隐居在乡村中。整座面积5196平方米的园林别墅显得空旷冷落,两侧的子孙房一侧用锁头锁着。园内落叶遍地,感到有点阴森,只是喷水池旁的几盆鲜花,使人还感到有一点生机和人气。
一直以来,对华侨历史建筑的宣传略嫌不足,多次与文友和一些地方历史文化的爱好者聊起植丰园,很多人都一无所知。
百年风云,繁华已逝,名园风采依然,值得庆幸的是该园保存完好,但对其研究和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让这座名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