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09 15:01:33 来源:潮州信息网
张正
无用之书
我喜欢读一些无用之书,瞅着空儿随意读点,并不刻意要读成怎样。
读无用之书,收获还是有的,只不过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跟出名、经济、职位等有关。
我喜欢读一些短文,最好是古文,不太伤脑的,又不太耗时的。这几天我在读的,是清代乐钧的笔记体小说《三异笔谈》,每天一两篇,当作小点心品尝。
今晚,读了卷四的《爱驴》,收获至少有三。善权子母,原来是善于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的意思。顾,除了可以理解为众所周知的看,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瘥,是一个怪字,病了是瘥,念cuó;病愈了也是瘥,念chài。恰恰相反的两个意思,集于一身,仅仅用读音来区别,古人造字,是不是有点偷懒了?
至于文章旨意,虽是一事一记,寥寥数言,文中富翁悭吝形象跃然纸上。
大学里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业余时间坚持读这样的闲书,虽无用,也算不忘初心吧。
有幸生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主动追求新知与广度,是一种态度,像我这样,守着老底子,努力做精、做深,也是一种态度。孰对孰错?
世间的事,并不总是对立的,没有那么多对与错。自己觉得有意义,事实上又确实不无聊,这就可以了。
年与时驰
古代的文体要比现今丰富、细碎许多。其中有一种语录体,影响深远,许多词语、警句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论语》《二程遗书》等。
古人留存下的文字典籍,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浪淘沙,我猜想,远不及现在一两年的出版物多,但现代的出版物,千百年之后,是否还能留下片言只语,值得世人传诵,却不一定。
语录体,句句警言,句句可当现代散文的“文眼”,读之,悟之,有时一句话,收获抵得上平平淡淡的一本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话语,莘莘学子无不耳熟能详,它们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是“书”,而非语录,可它同样具备语录体的特征,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年将半百,重读此文,我对文中最后一句话再次“心有戚戚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禁不住问自己:你“枯落”了吗?你“接世”了吗?你后悔了吗?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创造的物质财富,为过去整个历史阶段所不能及,然而读书过程中,我又常常生出另一个念头:世间的道理,早已经让古人说尽、说透了!
不信,你去书海中徜徉一番,看有几句,是古人不曾说过的。这时常让我感觉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须,扎得很深、很远;我们中华儿女精神的营养,汲之不尽,历久弥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