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8 09:56:40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张培胜
儿时,记得家里有许多书,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父亲常对我说,“多读些书有好处!”上小学认得些字后,父亲常给我一些书看。我喜欢那些带画的书,能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后来,老家的房子要拆,搬家时,忙着搬家具,这些书不知放到哪去了。住进新家,当我发现这些书不见了的时候,第一次涌起伤心的感觉。除了留恋书带给我的快乐,还有缕缕遗憾——这些书是爷爷留下的。父亲回老家找,老房已被拆得七零八落,那些书更不知去向了。
时间久了,想不起那些书名,只模糊记得是一些带有画画的书。画面有动物有人,还有一些字,然而,正是这些简单的画和字,让我懂得了一些简单道理,明白了一些生活常识,丰盈了童年生活。只可惜,那些书再也找不回了,痛惜不已。于是,心里增加几分动力,多读书算是弥补缺憾,更是对爷爷表达敬意。我这样想,也这样自我抚慰,渐渐地,失去书的痛苦也在日月的沉落中消散了。
上初一时,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拿到的奖品就是一本叫《红岩》的书。看过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再看《红岩》更是感怀万分——那是对以江姐、许云峰等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敬仰。太喜欢这本书,上课时我还在看。结果被老师发现了,书也被老师收走了。那时,我的心一下子空了,仿佛一个心爱的朋友,突然离我而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要回这本书。下课后,我赶紧向老师认错,老师不理。后来,我主动写了检查,老师的心软了,心爱的《红岩》又回到我的身边。故友重逢般,望着这本书久久没有离开。这一次教训深刻,我不敢在上课时看课外书了。临近中考,课外书渐渐离我而去,那本《红岩》也和我做了告别。中考结束,我想再看看《红岩》。几乎翻遍家中每一个角落,也没找到《红岩》的影子,失望的心情压抑了好久。有很长一段日子都于怅然中度过,仿佛失去了一件宝贝。
上大学时,常去旧书市里寻找,希望能买到那个版本的《红岩》,却是一无所获。就在这几年,我还曾在网上仔细寻找,不过,要找到那个出版社当年出版的《红岩》,依然是无迹可寻。去年回到老家,找到了中学时的日记本,发现了当年读《红岩》时写的感想,一瞬间时光重叠,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也许那本书永远也寻不回来了,它们就像我青春岁月中两只白鸽,永远飞翔在记忆的天空里。
有一本书的失去却是带着温暖。有一年高中暑假,我在山沟里帮父母干活,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摔得不轻,脚痛不说,脚肿得像个面包,走路都困难了。父母带我到镇医院治疗。经检查,没有摔断骨头,只是摔伤了肌肉。为了好得快些,父母让我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觉得特别无聊,于是,父母把我喜欢的书拿来了——《老人与海》,这是我的叔叔从北京寄来的。在医院躺了两天后,我所在的病房住进来一个中年男人,脚摔断了。听医生说摔得不轻,搞不好要残废。想到这,男人躺在病床上痛苦不堪。
有一天,他见我在看《老人与海》,便要我给他看看。他看得认真,看了一部分便能说出书中的内容。他对我说,“我被老人的抗争精神感动了,特别是看到老人战胜鲨鱼的场景,觉得任何病痛不是什么问题了。”我看到他的脸上挂满自信和笑容,觉得这本书能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感动,心里涌起小小的欢喜。
又过了五天,我的脚不痛,脚肿也消。医生说,可以出院了。临走时,见那个男人正在看,我不好意思开口。这时,男人却对我说,“这本《老人与海》就送给我吧。”我心有不甘,但还是点了点头。父亲在一旁说,“送给你吧,你看了《老人与海》,能给你带去战胜病痛的勇气和力量,也是值得的。”后来,我给送书的叔叔说起这事,他淡淡地笑,“送给他值得!”过了不久,叔叔又买了本《老人与海》给我。从此,在我的生命里,有了一本书和一个男人的回忆。偶尔会想起那个男人,我在心里问,你现在还好吗?我的那本《老人与海》,你还在看吗?
而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在大学校园里弄丢了。这本书,是我在地摊上淘来的,黑色的封面,黄黄的纸张,是一本线装书,古朴生香,令我爱不释手。当时,正是大学毕业离校时间。那天,我在学校草坪上看《唐诗三百首》,走得匆忙,把这本书落在草坪上了。待我发现时,赶紧回去找,没见这本书的踪影。就要离校了,我也接受现实,这本书算是丢了。
让我欣喜的是,一个月后,我的同事给我送来一个小包裹,打开,竟是那本《唐诗三百首》,还附了封信。原来,这本书被我同一所大学的学弟捡到了,他与我同专业,低一届。他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看到我写的名字,他认识我。于是,他去我的班主任老师那里,拿到我的工作单位地址,然后便把书寄给了我。当时感动至极,不只是因重新得到书的惊喜,更是因师弟的这一做法。失而复得,却给此书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值得永远珍藏。
现在想来,对于那些失去的书,并没有了太多的伤感,毕竟它们曾伴我一段岁月,丰盈过我的生命,如此,便是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