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1 10:09:4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邱喜桂
99999块砖,造一座城楼,最后仅剩一块砖,有这样精准的建筑工匠大师吗?
有!而且有名有姓,叫易开占!至今,嘉峪关就塑有他的半身铜像,把此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睛。证据,就是这块其貌不扬的砖。
一到嘉峪关,我就寻觅这“一块砖”, 确实有,只见这块平凡而又神秘的砖,孤零零紧贴在西瓮城门楼、可望而不可及的后楼檐台上,叫“定城砖”,几百年来,没人敢动过它。
到嘉峪关的游客,没有不去看这块砖的。
建嘉峪关的砖何止千百万块,人们都熟视无睹,只注意这块别无二致的砖。也许,人们都知道这是编出来的故事。但还是乐此不疲地去看这块砖。
这块砖,和它的同伴,托起了嘉峪关,连接起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这里的嘉峪关,而后者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嘉峪关是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这是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写下的诗句,说除了卢龙要塞、山海关险要外,东南再也没有比嘉峪关更雄伟的了,称赞这关是真正的“雄关”。
说起嘉峪关,不能不提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冯胜。
冯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明史上记载,冯胜是个难得的帅才。明朝大将常遇春死后,每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
徐达率军与王保保的决战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败北,惟独冯胜所部大胜,可见其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冯胜,定远人。初名国胜,又名宗异,也许是常胜将军,干脆叫“胜”。冯胜雄勇而有智略,且喜读书,通兵法,元朝末年结寨自保、占山为王,后效力于朱元璋,积军功为元帅。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派兵远征朔漠。大军分三路:以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
冯胜率师下河西,甘肃皆平。明置甘肃卫于甘州,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今永登),统河西诸卫。
冯胜由瓜州回肃州,相度地形,认为肃州西70里的嘉峪地区,是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之处,决定在此建城关。
这里地势险要,南面是嘉峪山,北面是黑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地,南北相距最宽处30里,最窄处16里,势如酒泉盆地之瓶口。“西域入贡,路必由此”,为“酒泉门户”、“河西咽喉”,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外巨防”。宋元以前,此地有关无城。
当年七月开始筹备兴建,次年即筑成一座周长220丈、高2丈余、宽厚1丈余的有关无楼的土城。
嘉峪关有关无城的历史,终告结束。
冯胜注定要与天下第一雄关,共同书写最灿烂的一笔。今天,我们看见雄伟壮丽的嘉峪关时,就如同瞻仰冯胜高大的身影。
嘉峪关因嘉峪山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乌黑黝黝的黑山,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建关的要素。
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
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
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100多年之后才修建的。
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至次年(1507)二月,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
嘉靖十八年(1539),兵部尚书翟銮到河西视察,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
这样,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雄关,巍然屹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位威武雄壮的巨人,立于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我去过山海关,知其有“天下笫一关”之称,而嘉峪关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两关差别就一个“雄”字,足见其关城比山海关更雄伟壮观!
关城分为内城、外城,有三个主要的大城楼,城墙上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登上城墙,祁连山在远方连绵起伏,戈壁滩在脚下风烟滚滚,令人叹服其雄姿。
嘉峪关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为何历经六百多年,墙体仍然完好牢固?带着疑问,我步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终于在“长城工牌”中找到了答案。
石质“工牌”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原来,当时是以“问责制”来确保工程质量的。
游遍嘉峪关内外,又向北去登延伸的悬臂长城。
悬臂长城距离嘉峪关关城约7公里,因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似悬挂着的胳膊而得名“悬臂长城”。
这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 是时就地取砾石、黄土夯筑而成。现在只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
1961年,“万里长城——嘉峪关”即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与八达岭、山海关等一起作为万里长城组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这座雄关和东部的山海关一样,都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辉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嘉峪关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现已不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但其雄姿仍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嘉峪关明代最辉煌。雄关,抵御外族入侵,易守难攻;扼守丝路之行,东进西出。战争中,它是坚城;商旅上,它是航标,而现今,则为胜迹。
大家约定上车时间,分开活动,各游所兴。站远处拍全关秋韵,靠近点寻奇砖一块。雄关楼上观大漠,总兵府里觅古迹。东进关口领腰牌,西出城门塑英姿。进进出出,寻寻觅觅,足迹踏遍雄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