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黄冈城杂忆(五)

发布时间:2020-05-16 09:49:00 来源:潮州信息网

湮没的胜迹

黄冈的胜迹首推石壁山风景区,有涑玉泉、雷音寺、观音阁、纳海楼、粤东一璧、丽泽湖以及前代和当今名贤的题咏石刻,次为凤江四桥,为瑞光书院,为丁未革命纪念亭,为中山公园,为各种各样的庵观寺庙、亭台楼阁。这是黄冈人的共识。作为籍于斯、生于斯的我,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忽然忆起那些辉煌过、如今湮没无闻的胜迹。

一是池塘。

我一直误读城池的池,以为那指的是池塘,近年从《十三经注疏》得知,“城郭沟池以为固”(语出《礼记》),才晓得所谓城,指的是城垣,所谓池,指的是护城河(我长期生活在北京,原应能理解的)。虽然误读,偏有模糊的美感。我想起太液池、芙蓉池、曲江池、凝碧池、洗马池、浴仙池,想起“鸟宿池边树”、“秋水落金池”、“向晚双池好”、“夜半临深池”、“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巴山夜雨涨秋池”,还有“十里横塘过雨”、“半亩方塘一鉴开”……

从前的黄冈城几乎池塘处处。叫得出名的有石埕池、市后池、刘厝池等等,西门、北门、后田以及蟹洞一带是叫不出名的池塘群落,大大小小,星罗棋布,至于称坑称沟称窟的水面,恐怕无法统计。我非常怀念黄冈的池!一泓澄碧,风过处,微澜起伏,美极了!一个女孩子说,那是一池草馃!多么了不起的想象力!与苏东坡看到沉甸甸的麦穗想到烙饼的喷香,如出一辙。记得池边的大榕树似乎都弯向水面,枝叶几乎与碧波相亲,树阴下有一二摊卖橄榄、杨桃、猪脚圈、风吹饼的,或许树的盘根错节处竟然插着一丛燃过的高香,不知哪位老女人向树神祈过愿。那在孩子眼里十分开阔的水面极富诱惑力,怎能不跳进去游个痛快?逃学总是难免的,而挨先生的处罚、挨家长的打骂也同样难免。有谁知道,黄冈的池塘里隐藏着多少小男孩的故事!

白云苍狗,陵迁谷变,这些池塘一个也没有留下来。不为别的,只因这些池塘,无一例外,水质越来越差,水域越来越小,与其成为污水池、垃圾场,不如填平派作他用,于是,石埕池变成小公园、市后池变成民居、刘厝池变成东门市场,给过来人留下了几声赞许,还有几声喟叹。

二是亭坊。

黄冈的亭坊最著名也最引人遐思的是中山路中段的四狮亭。

据《饶平县志》记载,四狮亭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这座石亭坊,一正门两掖门,东西两面各置石狮一对,故名四狮亭。正门上端镶一石匾,东面刻“乡贤大夫”,西面镌“龙章宠锡”,东面四字端庄而已,缺少个性,有贬之为“奴才字”者,而西面四字则健笔凌云,雄浑而飘逸,人见人夸,原来是明代书法名家吴殿邦的大作。四狮亭因其建筑的独特和书法的精美,遐迩闻名,一度几乎成为黄冈城的“城徽”,起码也是象征性的建筑。

1970年,四狮亭被拆毁。据说因为碍着交通的缘故,似乎还因为是“四旧”。我曾想,北京昔日的克德林碑可以由郭沫若重书“保卫和平”迁至中山公园,为什么四狮亭定要毁弃而不能移位?今天黄冈的年轻人对于四狮亭的来龙去脉感到茫昧,信口胡诌,不知伊于胡底。值得庆幸的是四狮亭的石匾抵今尚存!在1970那样的年代,居然能够藏住这样的石匾,我对家乡的干部和群众怀有深深的敬意。

啊,湮没的何止池塘和亭坊!印象里诸如北门的白衣庵、西门的城隍庙之属,这些昔日的胜迹,也都早已夷为平地。我想,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总要破旧而立新,这应该是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现代人所能够接受的。有意思的是人在理智上向往未来,而在感情上往往怀念过去,因此,记忆可以沉埋,却不会湮没。换句话说,审美观念与物质文明并非同步。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却难以抛别昔日的美感。在怀旧情绪的支配下,汕头国际大酒店的旋转餐厅,排解不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况味,于是,餐厅里蓄意燃起红蜡烛,人们喝着咖啡,品味的是烛影摇红!

挥不走的“从前”情结……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