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4 11:29:1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谢锐勤
人到中年以后,进入爬坡迈坎阶段,很多时候是进退两难。看清世界很难,认识自己更难,而越是迷茫时,越凸显初心的可贵。
上小学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三餐多为番薯粥,最大的奢望是上午10时左右能“食半晘”——一碗粿条汤。衣服主要由两位堂哥依次退下来,只有年关才能跟母亲到镇上办年货买新衣服。家里房子不够住,晚上只好寄宿伯父家,与二哥挤床。童年每次看到其他小朋友吃零食,总是口水流一地。如果遇到交学费,父母常常要向亲朋好友借钱才能迟迟交上。
那时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摆脱艰苦生活,建栋小洋楼,有独立房间,能天天吃粿条汤,经常有新衣服穿,交学费不用借钱,有零花钱买零食。
上初中时,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认识小镇外面的世界,充满无限渴望。初一时,有次大哥开车拉客人去汕头市区办事,顺带捎上我,这是第一次进城,对窗外的风景充满好奇。初二时,大哥载两家人上潮州凤凰山旅游,这是第一次爬山,好像打开一个新世界的窗口。初三时,暑假央求大哥带我到广州旅行,哪怕在进城路边放下也好,但他终不放心我一人独行。
当时最大的愿望是环游中国,走遍古诗词中的景致,凭吊史书中的遗迹。对于书中的世界极其神往,甚至连坐火车出行都觉得很神奇。
上高中时,成绩一直在本科线徘徊。当时的生物老师是本科生,考研失利后来校教书,课上时常说起研究生的生活,隐约中觉得读研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高中三年文学书读得很多,也试着写文章。直到高中才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报纸,继而深受南方周末的《本报今日出击:追寻正义》《第一目击:一位社会观察者的南方观点》《观察》等合集本陶染。
那时最大的心愿是顺利考上本科,能每天泡图书馆看书,也幻想有天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开专栏,甚至出书,成为作家。
少年时代的梦想总是很纯真,既朦胧又清晰,既飘浮又坚定。很多人走出象牙塔以后,在层层重压下,理想早就烟消云散,也有些人历久弥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得一份稳定工作,还通过大量写稿、授课、奖励等增加收入,终于在毕业2年后,一家人出钱出力在老家建了一栋3层小洋楼。再过了2年,在广州拥有自己的房子。又过了6年,添置了小车和车库。至今,我仍喜爱吃粿条汤,仿佛带有童年甜蜜的味道。
大学毕业那年,同时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因学校不允许保留学籍,只能先工作。毕业3年后,再次考上研究生,硕士毕业那年,又幸运考上博士。29岁硕士毕业,36岁博士毕业,高中埋下的种子竟都开花结果了。至今想起,既觉虚幻,又感欣慰,初心的能量强大到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从大三第一次旅行开始,至今17年,远行的步伐从未停过。从天涯海角到冰天雪地,从雪域高原到黄浦江畔,屡屡孤身深入人迹罕至之地,将初中走出潮汕平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梦想一一实现。不但走过所有想走的地方,还形成摄影和文字作品发表,将梦想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大四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第一篇时评开始,到2008年开设时评专栏,2014年起陆续将散文和游记发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纸上,至今已发表近百万字。没想到文学、旅行、摄影和写作最终会结合得这么好,高中的幻想也变成现实了。
回首人生历程,似乎童年的初心就是过上好生活,而好生活除了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外,就是在中学逐步展开的旅行梦、作家梦、博士梦。原以为遥不可期的梦,一旦开始生根发芽,力量总是无比强悍。如今,这些梦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为何又在中年陷入迷惘呢?原来,人到中年,逐渐分化,身边的朋友有的飞黄腾达,有的大富大贵,有的声名显赫,自己日渐相形见绌。在膨胀的欲望下,逐渐将工作变成攀比职位的高低,将生活变成攀比财富的多寡,心态不可避免浮躁了。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想想自己原本生活与工作的初心是家庭幸福与身心愉悦,当眼前“乱花渐欲迷人眼”后,就渐渐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活在没完没了的攀比里,而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终于明白,过去的岁月,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是坚守初心的结果,而想要成为欣赏的自己,不更需要回到初心吗?以后的人生,不是比富贵,而是深耕初心;不是比名气,而是坚定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只要方向是对的,人生走慢点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