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5 09:39:1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泽楷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我居住的南国小城处处可见披青挂翠,那么的新鲜,又是那么的熟悉,不禁又勾起我对人生旅途中那些绿意闲情岁月的记忆。
儿时居住的是传统的潮汕民居,三间平房连缀在一起,成了一个小庭院,用水泥涂刷而成的浅灰色外墙和用红砖块铺成的地面。小庭院不是一次建成,父亲每隔几年才攒够建一间平房的钱,加上门前的灰埕、围墙,前后分4次才完成,尽管十分简朴,但一家人都很满足。我向来对居住条件要求不高,房间无论新旧、大小都好,最重要的是得有窗,每次出门在外,找旅馆或民宿,必定要选有窗的房间。正如钱钟书所说,窗是房屋的眼睛,这三间房屋,前后窗就开在墙壁的高处,是竖立着的长方形小木窗,原来是采光通风用的。我透过这“眼睛”,却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记得当时屋后是一块园地,园内种满了番石榴树。我喜欢垫上小凳子,爬上窗户好奇地瞧一瞧屋后的果园。番石榴是常绿小乔木,每次我都能看到窗外成片的绿叶,这样一来,仿佛一年四季春天都没有走远。番石榴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每当清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有时还夹带着鸟的鸣叫声,让人神清气爽。在炎夏至入秋时节,番石榴树的枝头开始结满卵圆形的绿色果子,“绿荫扶疏翠满园”,满园的翠玉累累,虽隔着木窗,仍显得格外诱人……在窗外岁岁如是的绿意盎然中,度过了我简约的童年时光。
15岁那一年,到省城读书。学生宿舍是一幢已有点破旧的3层小楼,楼的外墙已有些剥落,斑驳可见。我们6人住在小楼的首层,初时的意气风发很快便被乡愁冲淡,收到家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哭了。晚上,躲在被窝里,把信一遍遍地看,直至迷迷糊糊地睡去……当被一缕光亮刺开双眼时,已是翌日清晨,顺着光线望去,原来光是从床榻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的。在宿舍离地面约一米高处,开了一木格大窗,长度、宽度都足有一米多,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窗外的景物。窗外那一小片的绿茵地,还有几棵疏树,在晨曦里,显得青翠欲滴,给人带来无限的希冀。哦,绿窗初晓,清新光鲜,一切是如此美好,云山之外的故乡小屋,此刻轩窗也该爬满新绿了吧。“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便是家”,从那往后,心便安静下来,朝夕晨昏,绿窗读书,几年时光悄然而过……
工作之后,住的是5楼,宿舍有一个大玻璃窗,我在玻璃窗下摆放了一张书桌,每天上班之余,喜欢在书桌上看各种各样的书报,偶尔提笔写一些小文字。累了,抬头可见窗外的景色,那远处成片的绿荫,让人心情豁然,伏案的疲劳顿时荡然无存。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绿意便不同,一年四季,窗内与窗外的景致,尽在任意切换之间。每当更阑雾轻的夜里,屋内灯影摇曳,窗外树影婆娑,听夜风轻叩着窗棂,仿佛也叩开了灵感的闸门,让人文思泉涌,跃然纸上……随着一些小文的见诸报端,周围有朋友“怂恿”将它们结集成册,那时候缘于对窗的情有独钟,所以连书名也想好叫《临窗小集》。可是,后来因工作调动搁浅,一晃便是廿年了……
岁月如书,被窗外的来风翻过几何?如今坐于书案前,蓦然回首,绿窗灯影在,几度夕阳红,那曾经绿窗霁月的情怀,不知已流逝了多少?廿年聚散两茫茫,不相见,自难忘。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日复一日的忙碌里,那些前尘往事,犹如掩映在岁月之下的藤萝,在每个春风拂过的日子,便会深深浅浅地攀延上心头,盘结成一缕缕的心事,在风中飘逸。
窗外,那一抹的新绿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