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8 09:33:08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木文
在村庄,春天的小院儿是一幅画。
如果说绿色天然的小草做背景,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小花做染料,黄瓜、茄子、辣椒、香菜等秧苗联袂登场,那么一只只毛茸茸的鹅黄色的小鸡娃就是最生动的点缀。
每年春天,姥姥都会早早地开启她的养鸡工作。一过清明,天气就完全暖了。姥姥嘱咐我,“听着街上卖小鸡的啊。”我总是欣喜地点头,天天跑到村头张望。因为,在我心里,也急切地渴望着那些毛茸茸的小生命。
“买小鸡嘞,买小鸡。”终于,街上传来了那唱歌般的吆喝声。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姥姥,“来啦,来啦,卖小鸡的来啦。”姥姥拿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矮帮纸盒箱子,跟我来到街上。只见卖小鸡的商贩骑着一辆摩托车,车座上摞着七八个铁丝网笼子,里面毛茸茸的小鸡娃叽叽喳喳地叫。
“大婶子,今年来多少?”小伙子热情地说。“来二十吧,你也帮我挑挑,公母对半着吧。”姥姥看着小伙子说。
姥姥把小鸡娃一只只过目,一会儿拎拎小腿儿,一会儿看看尾巴。终于,选到了心仪的二十只小鸡娃,放到了自带的纸盒箱子里。小伙子并不收钱,而是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上账目:魏家老太,买二十只。然后把本子递给姥姥,姥姥问也不问,便在这行字的后面画一个圈儿,一个简单的协议就此达成。姥姥那辈农村人,好多不识字也不会写字的,一个圆圈,就是最大的诚信。小伙子也相信农村人,等到秋收时,他再来收费,从来就没有人赖过账。
刚买来的小鸡娃主要喂小米,稍微给它们一两次井水喝,但次数不能多。小鸡娃刚进家门,对新生活比较陌生。姥姥把纸盒箱子放在土炕的边沿,环境既不热也不冷,最有利于小鸡娃成活。
大约过半个月,小鸡娃完全适应了环境。阳光越来越亮,把土地上遗留的水汽都烤干了,姥姥便把小鸡娃放养到小院儿的草丛里,那一个个小生命,黄澄澄的,像一朵朵小花儿,缀在绿色的地毯上。
姥姥常常坐在阳光里,就那么注视着这些活泼的小生命。她凝视的眼神里,满是喜悦和希望。
小鸡娃长得很快,一两个月后,它们黄色的绒毛就会完全褪去,换上一身洁白的羽翼。它们的个头儿增加了几倍,腿也长得粗壮了许多。这时已经不再喂它们小米了。姥姥带着我,跑到田野里挖野菜。小半天儿就挖一篮子。回来后把野菜剁碎,和上玉米粉,做成野菜糊糊给小鸡们吃。粗粮和野菜搭配,准是最有营养的。
再过两个月,小鸡娃已经长成了半大鸡。有的偷偷冒出一个红红的小鸡冠,有的翅膀的羽毛长得特别美丽。“嗨,挑来挑去还是公的多呀。”姥姥看着发育渐熟的鸡娃们,乐呵呵地说。
在鸡娃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坎坷和夭折。个别鸡娃会不明原因地打蔫,然后死去。遇到这种情况,姥姥就会很痛心,默默地含着眼泪,把鸡娃尸体葬在村南桃园的小桃树下。
看到姥姥伤感,我赶紧安慰她。她总是说,“处长了,有感情了。”物如此,人亦然。姥姥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临近冬月,鸡娃都长大了。公鸡带上又大又红的冠带,羽翼洁白,腿脚壮硕,十分威武。早晨,已经能听到悦耳的鸡鸣了。母鸡小巧温顺,已经开始整理窝铺生蛋了,院子里时时传来“咯咯哒,咯咯哒”的欢快歌声。
“咕咕咕咕”,姥姥又开始吆喝着喂鸡了。鸡娃们都听得懂姥姥的口令,纷纷跑过来啄食。姥姥又一只,两只,三只开始点名了。
一只只鸡娃,在姥姥的精心喂养下,终于长大。它们保障了农人们的衣食,也让农家的小院充满了诗意和希望。
农家的小院儿,永远是一幅画,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温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