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7 10:19:2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燕璇
在我的卧室高低柜里,多年来一直珍藏的两大盒旧信件,信件绝大多数是十年前的老信件。在那个手机还不普及、更别提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还会坐下来静心写一封信,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到卡片上、信纸上。这些老信件尘封在岁月里,泛黄了,老旧了,却依然沉淀在我心的角落里。
老信件是按时间先后置于两个铁盒之中,一盒是师范三年的信件;另一盒则是工作之后的信件。
打开铁盒,翻阅着旧信件,岁月如书,已然翻至师范学校门前……
那时与我通信最多的是在广州读中专的表姐。那时十五岁的我,来到潮州,开始我最重要的求学生涯。站在陶行知塑像前,我既激动又紧张,怀着这样的心情开始全新的生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校训鞭策着我,我对三年之后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感到惶恐不安。
于是我把我在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一股儿写信寄给表姐。其实表姐仅仅比我大两岁,高我一届而已。现在想想她那时在广州求学的艰辛比起我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那时的她,依着乐观热情的性格,尽心尽力地给我回信,帮我分析,帮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信中苦恼着各种文体写作的困难,表姐在回信时,顺带邮寄了三本作文写作技法的指导书给我。在信中,她说写作方面的知识,她不是特别懂,所以特意去书店给我找了这几本书,希望能帮我解决困难。当时收到信和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不叫表姐失望。那几本书至今我还保留着……
在与表姐的书信交流中,我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自信也回来了。
偶尔也会收到妹妹的来信,那于我而言,就是意外的惊喜。那时妹妹在家乡上初中。其实我每个周末都回家的,写信似乎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她却写了,信里尽是对我的关心,有时问我是否吃得好,睡得好;有时告诉我这周末回家,爸妈就会准备什么给我吃;有时会说她给我留了什么好吃的……
收到妹妹的信多是在周五,看完信我也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但我也从不反对她给我写信,因为那可是生活里面一束温暖的光芒,直抵心田。
第二个铁盒的信件,一部分来自师范多位同学,一部分来自上了大学的妹妹。
师范三年,结下的可不是一般的同学缘,那可是一辈子的情。翻阅着信件,看着依旧熟悉的字体,刚毕业的那段时光又恍惚在眼前。那时候大家离开学校,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也开始了近十年的书信来往。大家通着信,就如同还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谈论着工作的得失,研讨着更好的教学方法,也探讨着恋爱与婚姻可能遇到的问题,分享着各自内心最隐蔽的情感……重读这些信件,字里行间的朴素情谊让我感动。信件比记忆的多得多,情谊也比记忆中的深得多。十年过去了,可惜情谊似乎就停在了当年。在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也只是偶尔给对方的朋友圈点个赞,留个评论而已,我们分明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宛如天各一方,确实有咫尺天涯之感。感谢曾经写下的信件,让我感受着行走在岁月里的温度。
毕业工作三年后,妹妹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她的信件便成为这个铁盒中的主角。
妹妹的信一般都很长,六张信纸写满双面。她写北京四季不同的景色,写大学里丰富的生活,写来自各地同学的才情,写不同老师独特的风格。真的是无所不写,无所不谈。信件为我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更为丰富的天地。再加上她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十分赏心悦目。我有时看信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一口气读完,又舍不得把它读完。这一封封信从北方飞来南方,为我构筑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大学世界,大大弥补了我没有上大学的小遗憾。我当然知道妹妹的小心思,虽然她说只是因为她喜欢写信而已。偶尔她也有情绪不畅快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生活的不方便,情感上的小困惑,她也毫不保留写在信里,我每每都是仔细反复阅读,分析,思考,然后才提笔回信,只希望一如当年表姐的引导、鼓励那样,于妹妹有助。我的回信也尽力写足六页双面信纸,除了回应来信的内容之外,我会仔细写着家里的日常,写着家乡的细小变化,以安慰她思乡之怀;也会写工作中的收获,喜悦,感动,分享着我的人生。
我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回应着妹妹,借着一封封书信,我们牵着手走过了四个春秋……
手机以迅猛的速度侵入了生活,人们热情的拥抱着新的交流方式。
几年之后,信件完全被我安置在两只铁盒中,它们成了彩色相片时代下的黑白胶卷。不过,黑白胶卷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写信也然。
写一封信或回一封信,慢则一两天,快则一两个小时;收到回信,多则十几天,少则五六天。信息的传递是缓慢的,情感的抒发是滞后的。有时甚至在看回信时已经记不清自己上一封信的思虑和困惑了。但这种今时今日看似好笑的交流方式却成了走进彼此内心的绝好桥梁。
在“秒回”的微信时代,很多人都难以再着手写一封信,年轻一些的更无法体会写信的妙处,真的可惜!现代人依靠无时无地无处不在的通讯方式,随时随地联系,顺手点赞,彼此看似离得很近。但简洁的回复背后,却是一颗颗陌生而客气的心。
合上铁盒,内心还残留着感动,但更多的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