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4 09:01:1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黄立宁
砖瓦是农村人盖房修屋的必备建筑材料。
舅舅是一个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在上林县大丰公社大丰大队第8生产队当制砖工,砖窑就同在我就读的大丰中心小学校的一座小山包——天堂山脚下。课间休息没有什么娱乐时,我便和三两个同学踏着疯长的杂草,直奔砖窑,看舅舅和其他工友制砖,烧窑,从中享受清淡的快乐。
建立砖窑是生产队为增加集体收入安排人搞的副业。砖瓦本是一家,第8生产队骨干和窑工们最初也想砖瓦都烧制,无奈天堂山的泥土不是耐火泥,烧不久就开爆,这一区域的泥土只适宜制砖。
一个烧窑专班人马7人。4人负责打砖,两人搬砖、码摞砖晾晒,1人负责割砖、破坭。手工制作砖工序十多道工艺,费时费力。制作砖坯子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一块泥坯重二十斤以上,反复重复做砖坯子动作,没点力是不行的。但光有力气还不行,比如扣坯子还必须一次成型。生产队长挑选出来的几个人烧窑的人都是个头大,头脑灵活,身体壮年龄的青年人。
烧窑用的是蕨草,烧一窑约需两万多斤的蕨草。开烧前,窑工们以每市斤一分元的价格收购社员从山上割来的蕨草。开烧后,估算蕨草的所剩存储量后,又陆续作些补充,以让砖窑足够连续烧七天七夜。一窑砖烧成一般需要将近一个月时间,很不容易,也很辛苦,在烧窑前,生产队都会支出少许经费,让长期肚寡的窑工们买些猪肉、鸡、鱼加菜,补充油气,以有更大的力气做工。
烧好一窑砖,烧窑工挥舞着铁叉把蕨草不停地往窑里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填充,窑里的火发出呼呼的燃烧声。白天,能看见袅袅青烟从窑顶的三个烟囱中腾腾冒出,慢慢地消失在天空中。夜晚,烟囱窜出的耀眼夺目的火苗,就像是在乡村夜间绽放的烟花,非常漂亮。
连续烧七天七夜后熄火,便用泥土封实窑门,第二天,窑工就从窑后侧慢慢向窑内注入一天的清水。砖窑经浆水,高温与水的接触,在窑内形成了大量的蒸气,弥漫的蒸气与砖块得到了最密切的接触,而砖块没有直接渗上水,砖的颜色就在这时变成绿豆色或灰白鸽色,成为上好的砖块。等窑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窑工们打开窑门,走进窑内搬运出砖块。
受雨水季节因素的影响,全年不能都制砖烧窑,只有在天气晴好的七八月份开始,才开始制砖、烧窑。掐指算来一年也只能烧出三四窑砖。当窑工看到一块块绿豆色,灰白鸽色的砖出窑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当时,每一块砖价格约为6分5厘,烧一窑14000块的砖,扣除成本后,生产队也还有几百元的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低下的生产队的砖窑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生产队的砖窑为解决群众建房需求所作过的积极贡献,许多人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