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6 12:08:40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泽楷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青涩的少年时期。
初中时一次上课,老师蜻蜓点水般讲述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第一次听得着了迷,顷刻间有了“惊艳”的感觉。对于整部《红楼梦》来说,此文无异于冰山一角,但读罢却让人来了瘾,并萌发通读全书的欲望。
一次偶然,发现校阅览室有一份报纸,每日都在刊登该书连载,于是每天一放学便直奔阅览室,追看当天新出炉的“连载”。可每天那丁点儿“豆腐块”,每次读后仍觉意犹未尽,何时才能一睹原著“真容”呢?30年前,在家乡的小镇想要找到此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后来,同学中有一人“神通广大”,不知从哪弄到了全本的《红楼梦》。他把书往手中一扬,诱得我“馋”性大发,最后只得以复习功课作为交换条件,从他手里借到了书。
我把书捧在手上,一页一页翻读起来,一阵莫名的激奋涌上心头,那种心情,不遑多让于宝、黛初读《西厢记》时的情形。书中有不少生僻字,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借助字典硬是把它啃下来,为好理解,还在纸上画起了人物关系图。捧读之余,时而被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窘态逗得哈哈大笑,时而被林黛玉葬花时的凄美,撩拨得黯然神伤,时而被史湘云巾帼须眉的爽朗,激起了心中的豪情义气……一次晚上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地看,被巡值老师发觉,挨了一顿狠狠的批评。书中自有颜如玉,美慧并存的金陵十二钗,却是钗钗薄命,免不了引人一番慨叹。那时候对孤标独步的潇湘妃子自是情有独钟,简直成了心中的“女神”,最有意思的是还萌发了“娶妻当如林黛玉”的想法。虽然现在想来倍觉“轻狂”,但或许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应“不悔少作”吧。
随着阅历的增长,成年后再读红楼,到底别有一番感触。这是一部肆外闳中的皇皇巨著,不仅内涵丰赡,文笔萃美,而且意境隽永,余味悠长,是一部涵盖了医学、哲学、建筑学、美学、戏曲、文学的大成之作,其文学造诣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登峰造极,好比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翻启书本,让人仿佛进入了古典文学的“大观园”。书中描述的看似尽是些无关闳旨的闲庭风月,实际揭示的却是浊浪翻滚的宫廷官场社会现实,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好书不厌百回读,《红楼梦》仿若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学宝矿,让人常读常新,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好比作家池莉陈述的三个层次的“人生山水说”,让人体会到了名著的永恒魅力,而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又会有不同的感受,真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吸引我的还有书中大量的古典诗词,每当吟读,耳边似已响起了美妙的丝竹之声。工作之初,晚上常去社区图书馆,当时看到有本《红楼梦诗词赏析》,爱不释手,将诗词连同“红学家”们的注释、解读,一字不漏地抄了下来。徜徉在古典的诗行之中,给人带来了文学美的享受,渐渐亦提升了自身的文学鉴赏力。记得往后写文时,还曾多次引用过其中的诗句。又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第一次领工资时,还从牙缝里抠出100多块钱,狠狠心买下了一套87版的《红楼梦》剧集,每次翻播后都仔细庋藏,至今整套影碟仍完好如初。
《红楼梦》,充满传奇色彩的名著,一生难忘的经典,记录着多少青春的心事,蕴藏着几多成长的梦想。如今阅读已来得容易,但每当想起那段追读“红楼”的日子,顷刻顿觉书香缭绕,情满胸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