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31 10:50:4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林道远
我最怕写序。偶尔为之,都是因为被逼到墙角头。这次应承为金石谜书作序,是因为一句话把我堵住:“你是金石人!”
接到编委会寄来的信函和资料,方知是为《古楼谜苑》第二辑作序。古楼是金石镇下属一个村,大姨就是古楼人。一个村出谜书,为第一辑作序的是我崇敬的老作家李英群,他可不是金石人啊!如此这般,顿感亲切与好奇。
巧!从资料中得知,表弟林大沟曾执鼓槌当过台主,本辑谜苑主编林梓志是他的学生,于是我们很快取得联系。隔空叙谈,如同当年“走亲戚”,仿佛身在古楼中……
浏览了古楼谜苑的岁月风姿,颇多感慨,蓦地回到了童年。上个世纪50年代,生活在金石古镇。家乡节日多,镇上常有谜会,谜棚就搭在我家门口古井旁。我喜欢企谜棚脚,看大人为小小的谜纸,满世界地猜。有一个“动作谜”还记得:只见谜墙挂上一个香蕉,猜两个中药名。忽见一人走上去,把香蕉吃了,把皮挂了回去,猜“白芍(嚼)、陈皮”,三声鼓响猜中了。掌声和笑声中我暗想,要是猜错了,这香蕉怎么吐出来……太好玩了,从此岁月抹不去这个兴趣。参军后每次回潮州,一听到绵德小学门口的谜鼓声,总要驻足,有一次还同亲友星夜前往庵埠看谜会。北京的潮人联欢,我同金石人赖以显常出几条谜语让乡亲猜猜,一听“《旅店客满》猜潮州俗语”,谜底“无变收宿”,会场哄笑,我俩也很开心。
灯谜这个雅俗共赏的“国粹”,古楼很好地传承下来了。早在解放初期,逢年过节,古楼的谜人便搭台开猜,热闹时一两百人围观。声声谜鼓,送走了几十个春秋。跨越新世纪,古楼村政更加重视这项文化活动,每年拨专款供谜组使用,各种社团、庙会组织、热心人士亦纷纷出资办谜。谜苑新秀辈出,谜鼓声震四方。谜作跻身于《春灯》《中华谜艺》《谜潮》等刊物的“金牌榜”“十佳谜”“雁云灯谜艺术奖”行列,时有外地谜界名家、谜评家、市媒体人的身影出现,谜苑创始人林里炯更是名声在外。
林里炯是古楼谜苑的一面旗帜。六十多年前他便开始执掌鼓槌,后来在村里组织谜组,继而创建涵括金石、沙溪二镇的“东莆谜社”,首任社长。谜社先后到过庵埠、彩塘、潮州市区、汕头等地开谜,影响不断扩大。他退休之后,潜心研习灯谜,热心谜艺传承,广交谜界朋友,被誉为“字殖深厚、德艺双馨”的“灯谜长青树”。2016年10月3日,谜苑举办“庆贺林里炯老师、林兆娟女士伉俪金婚专题谜会”,精心制作了许多寓意金婚的佳谜,三个多小时的谜会充满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古楼村政和谜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颗滚烫的心。编委会的信函中说道,出谜书,也是为了“承先启后,进一步办好‘校园灯谜’,为青少年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实现‘以谜促学’的培养目标”。感动之中,思绪穿越了时空……
我上小学时,班主任是位语文老师,喜欢组织猜谜活动。最有趣的是许多同学的名字被做成谜,我原名林道源,大概难以入谜,无缘乐在其中。后来有一次,活动结束了,黑板上还有一条谜面《龙虎山》的“同学谜”未破,众人追问,老师朝我一指:“龙虎山,道之源也!”
从此,我爱上了谜语。真羡慕古楼林周全中学的学生。我们是偶遇了谜人,他们是遇到了校长林里炯和教导主任林大沟,学校很早便办起“谜语兴趣班”。校外,70多岁的谜手王奇荣无偿教小孩子猜谜,年终还自掏腰包置奖品为他们办谜会。当今更是“送谜上门”,村里为中小学生办培训班,不少家长随孩子同坐同听讲。谜苑在谜会上增设“初学者”专栏,让初入门的青少年和群众在“咚咚咚”的鼓声中享受灯谜带来的乐趣。古楼小学代表队参加“潮州市第三届校园灯谜邀请赛”,捧得了奖杯……
随着第一辑谜书的出版,古楼谜人已经收获了第一个金秋。五年过去了,又见一个个坚实的脚印:鹳巢、沙溪等地举办民俗庆典活动,他们应邀主持灯谜会;受重托举办“税务知识专题灯谜会猜”,他们来到了府城牌坊街;潮州市老干部局与市灯谜协会、古楼谜苑联合举办“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灯谜会猜”活动,他们出现在市人民广场;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闽粤灯谜联谊会猜活动,他们来到了饶平县城;林里炯和林梓志的谜作,皆获第七届“雁云灯谜作品奖佳谜”奖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谜苑把古楼“庆神游、猜灯谜”的民俗活动和周末谜会,搬到了互联网上……
3月6日,灯谜名家林里炯与世长辞。出殡当日,众多谜友为他送行。3月12日,举办了缅怀谜会,展示林里炯遗作81则,寓意享寿八十有一。4月1日,古楼谜苑负责人林梓志召开会议,决定出版《古楼谜苑》第二辑,编委会当晚成立。古楼谜人,迎来了第二个金秋……
我的脑海里,传来“咚、咚”谜鼓,也传来古楼谜人自己写的歌儿:
古楼灯谜,
久为苍生起。
谜界知音处处是,
字字珠玑妙理。
课余探解曹碑,
农闲笔书廋辞。
开讲儿童启智,
虎坛独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