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苏轼中秋诗词书写兄弟情深

发布时间:2020-09-27 10:40:24 来源:潮州信息网

王东峰

苏轼与其弟苏辙同为北宋的大文学家,二人手足情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堪称典范!《宋史·苏辙传》就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从苏轼所作的中秋词中,也可以看出二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相聚近便,却未能如愿。熙宁九年(1076),苏轼徙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这年中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地,面对一轮明月,想到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苏轼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千古名篇。题下自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意境雄阔奇幻,回环往复,缠绵之思,令人玩味不尽,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苏轼之所以能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词,完全是情感积聚的瞬间迸发。

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改知徐州,苏辙由汴京(今河南开封)专程来到徐州看望他,留住百余日,直到中秋后方离去。苏轼为此写下了《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一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小词,记述了苏轼与兄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苏辙在离开徐州留别苏轼之前,写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一词作答。“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桀,相对永登楼。”全词以乐景衬悲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对于这次长达百余日的兄弟聚会,苏轼于十八年之后对这段愉悦的时光仍念念不忘。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在被贬至岭南的途中,写下了《书彭城观月诗》,追忆道:“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年中秋,苏轼写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苕溪渔隐丛话》评价道:“后句云‘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则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苏轼这首词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情真意切。在这亲人欢聚的中秋之夜,苏轼渴望与兄弟苏辙一诉衷肠,以慰藉自己的孤寂情怀,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

苏轼去世后,苏辙为其作的祭文追忆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晚年的苏辙终日默坐,不与时人交往,让人叹惋不已。苏轼不只是他的哥哥,也是知音、是知己,精神上的共鸣走了,苏辙的心也幽寂封闭了!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