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9 10:43:45 来源:潮州信息网
朱嵘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潮人根祖地和精神家园。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岭东首邑”的美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潮州精巧细致的城市气质,秀丽的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上期我们介绍了潮州古城的韩文公祠、广济桥和广济门城楼。这期,我们将带领大家去游览饶宗颐学术馆、牌坊街和开元寺。
第四站:饶宗颐学术馆
看点:潮州饶宗颐学术馆,又名颐园,是潮州第一座潮籍名人馆,也是展示潮籍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生平事迹、学术成就、艺术造诣,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潮州城里一座引人注目的文化殿堂。
穿过广济门,在城楼的左前方可看到一座白墙黛瓦、素雅高洁的四合院建筑,这就是饶宗颐学术馆。学术馆于丙戌年(2006)年底落成,占地面积约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6平方米。为崇贤尊德,取名“颐园”。颐园的主体建筑把潮州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四点金”变成两层楼并加以扩大,突显潮州古民居大气朴素的风格。
正门匾额“颐园”二字,由饶宗颐先生亲题。匾额下面的门簪上用篆书刻着“学艺”“双携”,大门门联“陶镕今古,点染江山”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黄苗子老先生的墨宝,大门肚四幅荷花石刻以及联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根据饶老先生95岁时创作的书画摹刻而成。
走进大门,进入内庭,可见到颐园的三大主体建筑:“翰墨林”、“经纬堂”和“天啸楼”以及假山、回廊、亭榭、水池等配套景观。园中环境清幽、移步生景,极富于幽雅的书卷气,堪称潮州庭园的经典之作。
“翰墨林”的主要功能是展示饶宗颐先生的书画作品。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先生为“翰墨林”题匾。由于自小就博览群书,再加上酷爱临摹专研,饶宗颐先生年少时就已在自家的藏书楼中为日后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年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入手,逐步研习各种字体的书法,再加上天资聪慧,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使到他在书画创作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翰墨林一楼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玻璃展橱中悬挂着的十二幅以茅龙笔草书的巨幅直轴。二楼展厅除了展出先生用过的笔墨纸砚之外,还有先生八十八岁时创作的潮州八景画作,八幅画金咭设色,古意盎然,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经纬堂”为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先生题匾,堂联“诸家显学谁真派,四海高流一选堂”,是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的墨宝。堂内陈列的珍贵图文资料,展示了饶宗颐先生从学历程和毕生的述作成就。一楼展厅以“家学渊源”、“学林新秀”、“香江奇缘”、“海外游学”、“晚霞清晖”、“学艺双携”、“誉满寰宇”等七个系列的图文资料,依次介绍了先生的从学历程。“经纬堂”的二楼展厅,将先生毕生的治学和述作成就,分为十四个门类予以展示: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宗教学、历史学、中外关系学、敦煌学、潮州学、目录学、艺术学、文学、诗词学、楚辞学、史前文字学。
园中第三处主体建筑是“天啸楼”, 现在功能是放置饶宗颐先生藏书及论著的书库。这是仿照先生在古城中故居莼园的藏书楼而建,当年的天啸楼是先生的父亲饶锷所建,相传藏书十万卷,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匾额是从莼园中复制,民国年间由潮州书法家陈景仁题写,先生亲自撰写的门联“天涯久浪迹,啸路忆儿时”。
园中三大主体建筑错落有致,通过迂回连贯的廊道连成一体。散落在园中的嵌祠、木雕、石刻,彰显着浓厚的地方特色。“颐园翰香”作为潮州特色景点,正以其独有的文化韵味,带给慕名而来的文化朝圣者精神的洗礼、智慧的启迪。
第五站:牌坊街
看点:牌坊街修复工程于2009年10月1日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使到牌坊街成为潮州古城另一处与广济桥齐名的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牌坊的坊主都是古代潮属各县的历史人物,是海内外潮人共有的文化遗产。现时的牌坊街被辟为步行商业街,是市民及外来游客缅怀潮州先贤,领略潮州文化、选购潮州手信的好去处。
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潮州市区有古牌坊103座,这一时期潮州市区面积不超过3.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建有牌坊约30座。特别是昔日长仅1.6公里的繁华太平路上,就依次矗立着47座牌坊,平均每30多米就有一座,其分布密度之高,在全国可谓绝无仅有。
民国初年,颇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被引入潮州,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古城贸易的日趋繁盛,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时期的石牌坊和谐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1950年底,牌坊因年久失修,发生构件坠落伤人的意外。再加上牌坊横梁低、开间太窄、阻碍交通,使到拆除牌坊成为“众望所归”的“历史必然”。所幸的是清末秀才刘逸少先生(1869-1953)将牌坊坊主的生平、功勋和官职等资料作了详细的抄录,潮安县饮食服务公司黄晋炎经理组织照相馆员工对部分牌坊拍照留影,这些都为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拆除后的构件部分由有关单位收藏,2006年,在政府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后,在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陆续找回散失的构件近100件。在修复牌坊时,这些构件被准确、妥善安装在原来各自的牌坊上。
现时讲的“潮州牌坊街”是指东门街与太平路,这次修复的牌坊共23座牌坊,全在这两条路上,其中东门街2座,太平路21座(含新增的十相留声坊)。在古牌坊当中,最早建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修复后的“柱史坊”在柳衙巷口),最迟建的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修复后的“圣朝使相坊”在铺巷口)。
牌坊街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或数个坊主,他们都是古代潮人中的精英,镌刻在牌坊上的寥寥数语,好比是一篇篇精悍的历史人物传记。从最早的宋礼部尚书王大宝(秋台坊),到最迟的清乾隆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圣朝使相坊),这些先贤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用程度的贡献,以一己之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把他们的事迹镌刻在牌坊上,既是对先贤的缅怀,也让后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潮州的文化和历史。
近年相关部门为每个牌坊都配备了文字解说牌,让市民游客能更直观地了解牌坊的历史和坊主的事迹。游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解说牌上的二维码,获取该座牌坊更为详细的语音和文字讲解。潮州牌坊街已经实现了免费wifi的全覆盖,智慧旅游正逐步渗透到潮州旅游的每个角落,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更好地体现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
第六站:开元寺
看点: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内八景之“古刹梵唱”的所在地,潮州古城的地标建筑之一,被誉为“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
开元寺坐落在潮州开元路和牌坊街交界处,是粤东地区的佛教活动中心。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为了纪念自己在位的年号,下诏以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各州郡敕建寺院。经过1200多年的兵荒马乱和改朝换代,当年敕建的开元寺大多不复存在,潮州开元寺就是到现在仍然存下来的几座开元寺中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全称开元镇国禅寺。
开元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为中轴线,东西两序配以观音阁、地藏阁、大悲殿等。既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格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朝代的艺术精华。
由于时间久远,开元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以庄静庵、李嘉诚先生为代表的海内外善信的踊跃捐资支持下,开元寺得以重兴。先后修复了大雄宝殿、山门、天王殿、观音阁、地藏阁、藏经楼及僧舍等主体建筑。
开元寺的主要殿阁均为木石材料,修复时没有使用一支铁钉,全凭木榫紧密连接,用雕刻有龙头的斗拱迭起支持,层层向上面散开,最多达11层,承受着屋顶巨大的压力。当年重修天王殿时,把横梁上的木头拿到北京去进行碳化检测,结果证明是宋代的遗留构件。一千多年过去了,开元寺经受过多次地震、海潮、台风、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至今仍保持着唐代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
寺里中庭种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这是1952年时开元寺释纯信方丈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移植过来的。中庭四周有四座古印度阿育王式塔,称为“四大部洲”,这四座石塔据考可能是元代的文物。月台前有两根刻着“尊生咒”和“准提咒”的石经幢,据考均为唐代的文物。
月台周围雕刻的七十八块石雕,大多是明、清时留下来的,刻有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以及各种奇花异草,祥禽瑞兽等。大殿两侧栏杆嵌刻“佛日争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十六个字,清朝宣统年间,南京举行博览会,潮人把这十六个字拓下,送去展出,其庄重典雅的书法艺术博得了与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大雄宝殿是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圣像高约5米,丰满圆润,庄严慈和。两侧十八罗汉坐像,有的威武严肃,有的温和恬静。殿中悬挂的幢幡宝盖是用潮绣艺术十几种很有代表性的针法绣成。释迦牟尼圣像前的大香案是潮州明代文状元林大钦的婶母妙月捐赠给潮州开元寺的,朝面多层相迭,精刻盘龙、莲花、瑞兽等装饰,刻工精巧,玲珑剔透,说明了潮州的木雕工艺在明代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在大殿的右侧还有宋代潮州金刚经社铸供给开元寺的重约三千斤的大铜钟,表面非常光滑,几乎看不到沙眼的铸纹,可以看出潮州的铸造工艺在宋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大雄宝殿的东侧是地藏阁,供奉地藏王菩萨及十大明王,门匾写着“莫不尊亲”。西侧是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门匾写着“屡沐杨枝”。2005年4月在寺的东南方位新建的大悲殿,供奉有旅泰侨胞蔡卓明伉俪敬献的84尊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像和千手千眼金漆木雕观音造像1尊,是国内佛教汉白玉观世音化身像最多的殿阁。
(作者于2017年获原国家旅游局授予“金牌导游”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