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这修修补补了的旧物

发布时间:2020-11-05 09:16:4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舜

婆婆要花了二百多元修复二十多年前的竹凉席,又准备花二十五元修好一把十年前的雨伞。这修理的费用都可以买新了呀。可是婆婆却说这凉席只是断了线,雨伞只是乱了伞骨,修修补补也能结实地用上好几年。因为婆婆这一份坚持,我们也只好支持婆婆忙上忙下地清洗凉席,联系上门修补的人。

那个深秋的早上风有点冷,我站在风中,看着年迈的手艺人笨拙地穿线、扎铁丝,却突然红了眼眶。

从前那种珍惜每一件工具和每一样物品的情怀早已没了踪迹,我们习惯用完了就丢,用坏了就丢。从前那用荷叶包裹市场买来的肉与鱼的朴素也早已不见了,远离天然材料的物品冷却了我们的情感。可是手艺人呢?木讷而孤独的手艺人,学不会现代营销,只是守这带着体温的老物件等待有缘人的出现,这一等待或许便是数载。

家乡中有一对做竹篾的老人家,做的都是竹筐、吊篮、簸箕这些已不太用得上的农家旧物,但他们却依旧每天端坐于一堆竹子前,用他们粗粝的双手打磨着这些朴素的用品,这些带着手艺人体温、情感的物品可真让人感到温暖无比。我爱极了那竹子的清香,每每经过那里,总是静静地坐着,陶醉地看着一根根青翠的竹子,在老人手中变成一件件物品,末了也会买些竹椅、吊篮等,把他们放在种满了忍冬的院子里,看着这些来自自然又融于自然的一切,满心欢喜。盐野米松说过:“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是啊,一件件手工艺,便是一个个有着手艺人心血与时光的灵魂。

我们珍惜这老物件的,还因为这老物件承载着我们许多的故事和情感。

家中有一担用了多年的“春盛”甚是精美,每每邻里家中有喜事,总会来借这一担“春盛”,盛糕饼、盛喜糖、盛岁月中最平凡也是最美的烟火气。这担“春盛”也是用了又修,修了又用。所幸的是偶尔深巷里依旧有修“春盛”的手艺人挑着担子,向我们走来。

家中还有一把“乌盐”的尺子,是丈夫的外祖父为外祖母量衣而制作的尺子。这本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尺子,但外祖父早逝,尺子寄托更多的是外祖母的那一份深深的思念。经年的摩挲,尺子异常光滑、乌黑。从前随着华侨而来的木材很多,父辈们唤为“乌盐”的木材本也不是什么珍稀的木材,但它通体乌黑,拿在手里沉甸甸地颇有分量。外祖母晚年的最后时光,我时常陪在她的身边,外祖母见我喜欢那“乌盐”尺子,便把它送给我。我也舍不得用它,用柔软的纸包裹好放于书柜的最上端,每每取书时,便能看到它,这“乌盐”尺子它寄托的又是另一种思念。

这老物件啊含着光阴,含着一个个故事,总会在那个不经意的午后撞击着你心中那个最柔软处。还记得家中仍有根竹子做的扁担,虽也是普通平凡之物,却被父亲珍藏了许多年,早已变成了深褐色。小时候我不懂,以为那便是潮汕人口中失传已久的“甜粿泥”扁担,后来才知道那只是父母亲成婚时放在婚床上“箶”中的普普通通的扁担,那时意为“共担风雨”。这些年他们也确实用了这一扁担,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路稳稳地向前走。我们姐弟俩不愁吃、不愁喝,快乐地在这扁担上成人、成家,这扁担啊,是所有旧时光的一切回忆,有父母的同心同德,含辛茹苦,这又是如何能舍弃的旧物。

回忆这家中的一件件老物件,如同回忆一个个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在岁月里见证我们的喜怒哀乐,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所以啊,这旧物,可修还是修吧!那种从前慢慢雕刻的带着温度和智慧的物品,我们也很需要,这该是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吧。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