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09 10:47:18 来源:潮州信息网
陈树彬
叫“沟墘”的村子,很小,人口不多,不起眼,平常稀松。
直到有一天路过“沟墘”,见村头竖着一块大石碑,赫然镌刻两个大字——“高义”。
心一动,还是那个村子,名字,却已脱胎换骨。乍一看,虽不明了其中蕴含何意,却让人不觉生发一种“肃然起敬”。
跟“沟墘”——高义这个村子,肯定是前世既定的一种缘分了。因为工作关系,近十年来,就曾几次深入到高义的每个角落。一次是浮洋文化站要编写一本《浮洋民间故事》,到高义搜集“民间故事”。另一次是为高义申报“广东省古村落”,足迹更是遍及高义的每个旮旯角落。以前,跟高义是“似曾相识”,如今,对高义,仿佛相识相知。
追根溯源,高义的历史可谓悠久。南宋绍兴年间,林氏先祖自福建莆田来此创乡。当时林氏先祖从莆田出发之前,长辈嘱咐其一直往南走,若挑担的绳子在哪断了,那里就是创乡之所。遥想当年,虽然自韩愈刺潮以来,潮州不再是“南蛮夷地”,仍是“省尾国角”,穷地僻壤。但这样的地理位置,不应是兵家必争之地,偏安一隅,安稳过上一生,倒是“风水宝地”。所以,在好多村子创乡的“由来”中,都有类似这种传说的版本。
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悬念,当时林氏先祖来到现在的“高义村”,刚好一根红绳断了,林氏先祖见担子落在沟渠旁边,就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村名,也就地取材,称为“沟墘”。
由“沟墘”而“高义”的演变,是高义历数百年的一部厚重村史。
高义,村子小,几百人口。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把这个村走个通通透透,一览无遗。但,这一刻钟走来,你会发现,一个看似不起眼,平常稀松的村落,保留完整,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四处可见。这些体现明清潮汕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高义人可以如数家珍:“八骏齐奔”建筑群,贤可公祠、大夫第、儒林第、文林第,等等。
“八骏齐奔”位于西北方向,是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古香古色。明朝年间,林氏先祖请来风水先生,堪舆择地,选中此处为风水宝地,称为蟹地,可作“蟹局”模式建设。先祖为后代子孙计,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建起这处格局颇具规模的民居。这处古民居俗称“蟹局”,真正的雅称是“八骏齐奔”。古民居两边共八条巷子,一边四条,没有连接,后面只有横巷,这样就形成了蟹的关节,正门挂上灯笼,即为两只蟹眼。宅院两边的龙虎门便是两只蟹脚,原在外面的几个圆形厕所可视为螃蟹吐出的气泡。从远处俯视,整座古民居活像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螃蟹。
新厝旧厝前面有两个池塘,俨然是古代的护城河,两边对称各一个门,这两个门一旦被堵住,外人是无法进入的,可谓固若金汤。整座古民居总共十个巷口,但只有后面两个巷口可以退出。在防盗方面,这样设计极为科学合理。古屋的飞檐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那些向上挑起的檐角,代表着“所向披靡”的精神内涵。
林氏先祖择了“蟹地”的风水宝地,建了号称“八骏齐奔”的村落,后代子孙的发展果如骏马齐奔,顺风顺水,繁荣昌盛。农耕、古工业兴旺发达。
当时最负盛名是磨针的手工业。
此项技术发轫于明朝末期,当时勤劳聪明的高义人掌握了磨针的技术,并凭借一根根小小的钢针,打出了响亮的品牌,活跃了经济。
村里老人介绍,一枚小小的钢针,必须经过三十六道工序:首先,把钢条儿整理成捆,切成段(按长短需要),接着除去锈迹,再锉尖锥孔,最后磨光磨滑。过去,工业技术落后,工具简陋,靠的全是真功夫。工具有锤、锥、钎、锉、铡刀、磨石。磨石是磨针的主要工具,每块磨石重的可达几百斤。工具不少,工序繁多,样样不离手。真正的“铁杵磨成针,全靠功夫深”。可见,当时高义的先辈们创业之艰辛。
靠劳动致富,不投机,不讨巧,从来都是艰苦卓绝的。
磨针业做强做大了,高义人开铺经营,自立铺号,最有名气的有“玩记”、“贤记”、“德记”、“吉记”等商铺。甚至有人把生意做到外头,在兴宁一带经商创业,富甲一方。
磨针赚了钱的高义,也被外人冠以“金高义”的美誉。至今,当地还流行着一句俗话:“金高义,银东巷”。
东巷,是高义的邻村,可见,古时的高义,何其富裕殷实!
高义人在磨针业辉煌的时期,创造了丰厚的经济财富,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见证辉煌的古建筑。
村里颇具气派的贤可公祠,据说起于“一个寒颤”的传说。当时高义除了磨针业发达,其他行业也风生云起。那时村里有一户人家,专做石蜡生意,由于当时各地石蜡材料紧缺,这户人家的老板娘决定提高石蜡价格。一个来自上海的客户以高出平时的价钱购买石蜡。当时老板娘由于尿急,憋不住,打了个寒颤。客户以为她还不满意,又把价钱提高一倍。老板娘憋着尿没吭声,客户横下心又提高一倍价钱。这样的价钱,老板娘做梦都不敢想,怕客户反悔走人,憋足劲,立马答应。这笔意外的横财让老板娘发了家,随后与家人商量,以为横财来得突然,实诚人,不敢贪占,便以多赚的钱建造了富丽堂皇的“贤可公祠”。
贤可公祠,贤,可矣!
高义人的“义”,借一斑可窥全豹。
村里其他古建筑,像“杨氏宗祠”、“文林第”、“大夫第”等,都是彼时发财致富的高义人留给子孙的宝贵财产。
“沟墘”的手工业——磨针出了名,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高义人家道殷实了,不忘仁义,广布福泽,义薄云天。
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杨氏贤达金有公斥资建造了“文林第”,俗称“广义”。顾名思义,广义,即为“广施仁义”之意。这广义的美誉,是外乡人叫出来的。
文林第的先贤是以经商为业的,在福建漳州、厦门一带颇有名气,他们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古训,先后培育出不少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抗日战争时期,在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高义杨氏好儿男杨木山积极参加抗日组织,在高义及周边乡村新安、阁州、塘东、东巷一带勇敢与日本侵略者开展殊死的游击斗争,后来在日寇围剿高义村时,中弹受伤,被日寇所俘,抛入大池,活活淹死。
苟利国家生死以,是大义,虽死犹荣!
解放战争时期,杨坤亥在漳州一带经商,为了解放事业,慷慨解囊,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其所作贡献得到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同志的肯定和高度赞誉。
新中国成立前,战事频繁,兵荒马乱,加上自然灾害,逃荒求乞者无数,但每到文林第门口,便能得到一碗半瓢或一两个番薯充饥;每逢初一十五,文林第主人便在宗祠前给村民施舍白米或食油,功德无量。这种义举,被人美誉为“广义”,后来,便成了“文林第”的俗称。
高义的“义”,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对后代潜移默化,培育不少贤人俊彦。
杨氏宗祠,出了举人杨国璋;儒林第,更是培养了中共中央原委员、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
现在,村里的林若旧居,还保留着当年林若读书的地方——慕花书斋。
其时,林若家道较为殷实,父亲重视教育,为了培养孩子及村里的孩子成才,在自己的住宅边建一座叫慕花的书斋,请来名师执教,供孩子们读书,并立下家规,将近十亩田的租粮作为常年办学经费,不论是自己的孩子、族亲或者是村里人,甚至包括外乡人,只要想读书的,均可进书斋就读。
四岁的林若就在这儒雅的书斋接受启蒙教育。
幼时林若,可以说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及长成,林若出外求学,后投身革命,为广东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
林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如果说,以前,高义的“义”,更多的凸显道德伦理上的“义”。那么,林若可歌可泣的一生,更是丰富和升华了这种“义”的内涵——为国家之大义!
慕花书斋虽然只有一厅二房,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很小,但建筑和装饰都很精美,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虽显破落,却丰韵犹存。置身其中,犹闻当年琅琅读书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的诗,像千古不灭的绝唱,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离开高义古村落,脑际仍重叠各种影像,挥之不去。
村落古矣,人心古乎?
祖辈创造的功业,没有现代科技的匪夷所思,却凝聚、呈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心血。后人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去完整、完美保留这些心血凝成,智慧结晶的古代文明呢?
2012年,高义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这也许是后人对先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最好的传承和发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