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凝视岩画

发布时间:2020-11-30 10:13:5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谢锐勤

自从进入贺兰山山口那刻起,就为这些简洁的线条啧啧称奇,处于蒙昧混沌时期的先民,为何能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岩画?现在的贺兰山风化严重,只留下一堆乱石滩,传说中五千年前山清水秀的风貌,只能在脑海中想象了。

大约五千年前,贺兰山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和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现今已无法寻觅那些曾留驻在贺兰山的先民的踪迹,原始的血液与生存之意志已融入山岩,只有岩画还在向后人展示久远的过去,见证沧海桑田与天荒地老,诉说被时光打磨过的喜怒哀乐。

遥想五千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放牛娃坐在阴凉的大树下,羊群在山间吃草玩耍,脚下溪流潺潺流过,林间马鹿、獐子和蓝马鸡等野生动物不时出没。闲着无聊,放牛娃捡起一块尖锐的石头,照着羊群往旁边光滑石面上刻画。第一遍只看见隐约的线条,放牛娃就一遍遍加深痕迹,由于用力很大,放牛娃刻得满头大汗。此时,一束金黄的阳光从森林间穿透过来,照在栩栩如生的山羊画上,放牛娃绽开笑容,心满意足赶羊群回部落了。

第二天,放牛娃觉得好玩,继续把眼前的景象和部落的场景凿刻到石头上,其他到此放牧的先民觉得有趣,也各自把所看所想所悟刻上去,岩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技巧越来越娴熟。

后来,先民觉得岩画还能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于是开始有意识创作,放牧、狩猎、祭祀、战争、娱舞、媾和等场景也陆续出现,线条越来越美,“此时此地/侧耳倾听/你听到了什么/沉默/是怎样一种声音/紧紧闭上双眼/你看到了什么?”岩画成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贺兰山成为记录他们印记的最佳地方。

再后来,贺兰山逐渐风化,水草越来越少,他们转移到别处放牧,一段生动的历史就这样被尘封了。“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些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珍品,琳琅满目,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和纯真的快乐。

贺兰山岩画的代表作是“太阳神”。“太阳神”面部呈圆形,双眼重环,迥然有神,好像睿智的老人睁大眼睛注视世间的一切。眼睛下是精致的鼻子和嘴唇,与大眼睛形成强烈的对比,又好像是可爱的孩童嘟起小嘴巴。头部有放射形线条,硬朗而粗犷,犹如万丈光芒向四周闪射,让抬头仰望的人都领略到神的威严与力量。

新石器时代,先民把水草丰茂和畜牧肥美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先民信仰太阳,感恩太阳,把太阳人格化,表示对太阳的尊崇。这幅人神合一的画像,是岩画的巅峰之作,世界岩画协会已将它作为徽标传播到世界各地。

生产工具出现之前,先民的世界很简单,通过采摘果实放牧牛羊维持生存,通过祭祀活动图腾崇拜建构精神。每天面对蓝天白云或狂风暴雨,青山绿水或穷山恶水,发芽又落叶的植物,出生又死去的动物,所有的素材都是天然的,都未经过人工加工,因此他们体味自然的能力特别强大,心灵与自然非常契合,表达内容与方式十分精巧。即便经过两千年,他们的五官仍异常敏锐,周人能写出《易经》,老子能写出《道德经》,释迦牟尼能在菩提树下参悟,他们对自然的领悟极具穿透力,令后人震惊。

如今,城市里感应不到四季变化,日常中感受不到光阴流转,面对大量工业化产品,人类体悟自然的能力弱很多。如今,人类有多元且丰富的表达形式,却未必比岩画精彩;有先进且深刻的文字内容,却未必比岩画通透。岩画简单的线条,勾画的也许不止是人类的过去,还有未来。

贺兰山岩画,那些貌似简约的线条,在历史的深巷里流淌认识世界也认识自我的努力,流淌鲜活的生命气质和蓬勃的审美魅力。它们也许是先民在学习自然、适应自然,祈求融入自然、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风调雨顺的目的。

这样的岩画,过去需要,现在不更需要吗?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