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5 08:26:10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鲁庸兴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是明代文人魏允贞题咏岳阳楼的诗句。而岳阳楼在我的意识里,就是读了千遍万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千古传诵,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兴邦为国。
岳阳楼耸立湖南岳阳市西门城头,前瞰洞庭湖,背枕金鹗,遥对君山,“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凌空展翅的鲲鹏,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睿者,向苍穹倾注坚贞的守望。
使岳阳楼闻名于世的不仅仅是它的建筑,更有它深厚的人文精神。直到今天,许多人对岳阳楼的了解多是源自《岳阳楼记》。一篇《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名扬天下,并随同文章,传之不朽。
北宋庆历年间,一个失意的官员滕子京来到岳州述职,虽遭贬谪,却勤于政事,在任上颇有一番政绩,如兴学育才,修堤御洪,还有就是重修岳阳楼。当岳阳楼修复工程告竣时,滕子京诚邀挚友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这位从小就怀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北宋大臣,几十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接到好友的信函,真乃百感交集,思绪泉涌,从未到过岳阳的范公果然身手不凡,以山水之酒杯,浇一己之块垒,展纸挥笔,一气呵成。于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不绝口的名篇《岳阳楼记》便诞生了。就在这篇不长的散文里,范公记事、写景、言情、说理,寥寥三百六十八字,点化天地,万古苍莽,把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展示了出来,并给我们留下了忧国忧民、惜民爱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记住了这位当时将巴陵郡内调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知州,“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仅仅几句话,而且只是稍稍带过,却已造成滔天之势。这样的宣传效果,若在当今,恐怕是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达到的吧。真正使时光不朽的是文化,使历史有价的,也是文化。
让人意外的是,范仲淹写下这千古名篇,并非是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胜景的有感而发,而是面对膝子京请他为重修岳阳楼写记送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将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心情对比,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才真正达到辉煌的顶点。此后,它不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实体,而是一个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每当人们提起岳阳楼,就会引起天下兴亡、家国忧思的宏大思考;就会在脑海中产生唯美的文化意象。所有这些,都是《岳阳楼记》带来的文化效应,这大概也在范仲淹的意料之外吧,而这种效应仍将在后世发挥着余热。
漫步于金碧辉煌的岳阳楼间,仰望那熠熠生辉的《岳阳楼记》,视觉从那个沉甸甸、灰蒙蒙的年代拉回到鲜活多元的现实中。至今,还有不少中国人乃至外国人,仍然不断重读《岳阳楼记》,仍然不断背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当今时代与范仲淹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忧国忧民、爱民为民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面对“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都应努力践行“古仁人之心”,做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共和国的大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