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5 09:04: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4月24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个体化医学湘雅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王红阳院士、陈志南院士、林东昕院士、王军志院士、陈薇院士、周宏灏院士等20余位专家,以“个体化医学”为主题,分享了多组学在个体化治疗领域的应用,聚焦个体化医学当前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机遇,以及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钟南山团队精准预测了国内确诊病例数
此次论坛上,钟南山院士在线分享了他对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的观点。他指出,从去年1月份到今年4月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我国取得比较大的阶段性顺利。我国抓住了预防人传人这个关键点,这是精准防控的核心。“与18年前的SARS相比,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力更强,无症状感染者远多于当时的SARS,而且传染性更强。”
另外,中国的精准防控还体现在:在去年全国增援下武汉的情况下,当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16个方舱医院,及时把病人跟健康人分开。并且在随后不断出现的零星疫情中,进行局部地区的全员检测,及时做好筛查、隔离工作。
钟南山认为,中国的精准防控也体现在对疾病发展的预测上。
去年疫情开始初期,境外有研究团队预测我国疫情最高峰感染人数将达到17~18万。而他所带领的团队则把中国强有力的防控措施等有利因素纳入充分考虑,预测出到去年4月底国内疫情确诊病例数(非累计)不高于7万例。
事实证明这一预测比境外预测的结果要准确得多。“从去年3月份至今,我国新冠肺炎病例总共才增加了2万多例,为复工复产复学创造了极佳的条件。”钟南山强调。
正在全力研发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
治疗方面,为什么患上新冠肺炎,原来健康状况差不多的人,同样接受治疗,有的病人很快就恶化甚至死亡,但有的病人很快就好转了?针对这一现象,钟南山认为,“可能和基因易感性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他正在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希望通过大规模的人群筛查,找到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新冠病毒易感基因,以助防治更心中有数。
钟南山同时强调,在疫苗的研发上也要非常注意个体化和精准预防。“全世界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比如打完疫苗后保护力持续时间有多长?打两次甚至打三次能不能进一步提高保护率?第一针打了灭活疫苗,下一针打mRNA疫苗会不会更好?如何提高对病毒感染的保护力……这些都是未解决的问题,都是需要通过精准防治的理念来帮助克服的重要课题。”
病毒变异是当前全球防控遇到主要矛盾之一。钟南山透露:“现在我们正在全力研发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
陈薇:数据共享,各国都可以快速调整疫苗研发工作
面对重大传染病,人类的疫苗研发有什么新进展?陈薇院士通过现场连线,分析了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新冠病毒的特性,分享了相关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于新冠病毒疫苗,截至23日,全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有91个。中国的新冠疫苗是最早开展临床研究的,比美国快了8个小时。
有关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陈薇介绍,是依托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的技术平台,不需要病毒即可开展疫苗研制。研发中使用生物技术的关键技术,可以不依赖病原体实现高效筛选与快速设计;使用机器学习的关键技术,可以高效精准筛选抗原。
对于国内首个单针疫苗,陈薇表示,已正式发表的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单次接种疫苗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首次验证了55岁以上年长人群的免疫效果。
那么单针次疫苗接种6个月以后保护率如何?如再打第二针效果会有哪些变化?陈薇院士介绍,6个月以后的加强针的数据也是有的。再打一针,免疫反应大概有7倍的增高,保护率能在90%以上,而且过程安全性非常好。
对于新冠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有效性的问题,陈薇介绍,截至2021年4月,全球公共数据库中已上传新冠病毒序列超过100万条。通过全球共享的数据,各国可以快速调整相关疫苗研发工作。陈薇还透露,目前该团队在对黏膜免疫(非注射)的方式进行研究。
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医药领域研究的400多名学者和全国各地的科研及从业人员参加大会。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