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技艺

陈培希木雕艺术馆:看三代人的木雕技艺传承

发布时间:2021-05-19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2016年起,我市启动“博物馆之城”创建工作,目前已授牌各类博物馆60座,涵盖展览馆、非遗馆、古建筑类、名人故居等,形成门类齐全、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之城”体系。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从现在起,我们将陆续推出《观“潮”博物》系列报道,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些博物馆的独到之处。

今天我们先到陈培希木雕艺术馆,去看看木屑飞扬的刀斧神功,精雕细琢的木雕精品。  

陈培希木雕艺术馆位于市区永春北路,推门进入,一股清幽的木香萦绕于空气中,各式木雕精品映入眼帘。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常见的地方风物题材,自清代后期就有匠人开始创作,眼前这个1.6米多高的龙虾蟹篓是馆长陈培希新近创作而成的,除运用传统技法,陈培希还创造性地保留了原来樟木的树皮,整件作品体积虽大,但通体玲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陈培希木雕艺术馆馆长 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培希:这个蟹篓的难度是保留树皮,保留树的原形来设计,里面有通雕、浮雕、立体雕结合在一起的创作,难度比较大。多了这层树皮,对我们来说就是没有“刀路”,很妨碍刀,难度非常大,也是一种新的挑战。这个做了两年多快三年的时间,得注意交接,保留立体的做法要有层次感,又要有立体感、透视感,各方面组成起来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陈培希从小跟随父亲陈舜羌学习木雕,父亲一生对于木雕艺术的追求深深影响了他,故艺术馆也曾用父亲之名以示敬意。巧妙的艺术构思,高超的木雕技艺,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打造出精品力作。  

陈培希木雕艺术馆馆长 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培希:木雕一开始最关键就是挑选材料,这段木材的材料来做蟹篓,韧度够不够,先决条件就是先取材挑料,然后再来看这段木材的造型要怎么做和布置。有些比较弯的就顺着形状来创作龙虾蟹篓,立体镂空的龙虾蟹篓是没法画图的,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沉淀下来,才能把这段木进行创作,做到哪里设计到哪里。

艺术馆成立至今已有三年多,目前馆内作品逾百件,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众多奖项。牡丹盛放显华丽,梅兰竹菊含寓意,荷花轻摇,芦苇低垂,题材丰富,让人应接不暇。如今,陈培希两个女儿学习木雕的时间也都超过十年,在馆内创作室,纤细的手臂拿起木锤毫不迟疑,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姿态。  

潮州木雕区级非遗传承人 陈嘉:木雕最开始最难的地方就是做粗坯的时候,因为从一段木慢慢来开始镂空、设计,所以开头做粗坯对我这女性来说是最难的,需要用到非常大的力气。一件作品开始最少都有十几斤,每天长时间把这段木头抱在身上,在助力的敲锤有几斤重,工作时间每天七八个小时,对我来说其实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去年年底,陈嘉创作了眼前的《梅开五福》,这件作品在传统龙虾蟹篓的创作中增添一株梅树,巧妙地利用蟹爪、竹篓、梅枝交错依附,构成均匀的着力点,玲珑剔透,清丽娟秀,在首届广东省现代家居工艺美术文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艺术奖金奖。  

潮州木雕区级非遗传承人 陈嘉:传统的龙虾蟹篓就是龙虾、蟹、篓这几样,加上一些鱼,我加上这棵树,与现代相结合,有更好的寓意。梅树,梅开五福,里面的细微之处很多。篓篾、龙虾须、蟹,这些都比较能发挥我女性的特点,比较细腻细心,所以可以更好把这件作品完成好,更加精细精致。

传统工艺,历久弥新,随着我市对文化产业的不断扶持与重视,木雕艺人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施展技艺的舞台。陈培希父女将继续在木雕创作中精益求精,力求佳作,丰富馆藏,而木雕这一朵盛开在凤城的艺术奇葩,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绽放。

关于潮州技艺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