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父亲的椰胡

发布时间:2021-06-21 09:38:0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吴兆明

父亲节到了,回忆往事,讲述父亲与椰胡的故事。

家里的墙壁挂着一把椰胡。

椰胡是潮州音乐、潮剧的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演奏乐器。俗语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音乐,有潮州音乐的地方就有潮州椰胡”。椰胡是正名,也有着胡弦、冇弦、护弦、芋匏等多个名称。

椰胡在潮州音乐乐器分类中属于弓弦类乐器。由弦筒(直径约15厘米)、弦杆(长约70厘米)、弦弓(长约75厘米)、弦轸等组成。弦筒是由生产于热带地区的椰子,取成半球型的椰子壳,平面粘贴梧桐木板,另一面开成出音孔,配上木弦杆,弦轸,装上大、细二条丝线,套上马尾丝竹弦弓,用产于海边的蚶壳作码,装配起来就是一把地地道道的,具有海边特色的潮州椰胡了。简装的潮州椰胡,古朴典雅,高档的椰胡,镶嵌螺钿,图案有花鸟虫鱼,龙凤呈祥,双凤朝牡丹,其外观更加秀丽,高雅。

椰胡,在潮州音乐演奏中较为普及。潮州大锣鼓的文畔演奏需要它,潮州弦诗乐,椰胡配合领奏乐器二弦的演奏,起到护弦的作用,潮州细乐(俗称儒家乐)的三弦、琵琶、筝,若是加上椰胡,椰胡就是领奏乐器,其发音沉沉冇冇,弓弦演奏的韵音,长而不断,就像一条锦丝线,将细乐演奏的颗粒乐音接串起来,形成了音乐韵律的串串珠簾。椰胡也可为潮州庙堂音乐的经文唱读伴奏,潮剧伴奏更需要它,伴奏的戏剧唱腔唱段,深沉的弦音,更是和谐、委婉、动听,更是能够吸引广大的观众。足见椰胡在音乐伴奏中的重要作用。椰胡只有二根丝线,常用一个半把位,入门很容易,但要拉奏得好听,就比较难一些。

家里的这把椰胡,是老父亲留下来的。我的父亲吴显泰(又名进坤),一生从事金银首饰制作,但他喜欢潮州音乐,喜欢拉椰胡,唱外江曲(即汉剧唱段),是属于自娱自乐业余玩乐人。笔者儿时,每逢夜晚,他有时冲上一杯潮州工夫茶,拿起椰胡,拉奏几首潮州音乐,哼唱几句外江曲,其乐融融,乐在其中。笔者当时年少,不懂得问问父亲拉弦奏乐及其师承的来龙去脉,要不这时候笔者写回忆父亲的文章,肯定就有了更多的素材。故后来就此事询问三叔父吴显秋,但因年代久远,他也记不得那么清楚,只说是在潮州城南门外一个 弦间(即小型音乐社团)学到的。

这把椰胡,至今也有着很久的历史。据推算,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简装普通型的。由于年代太久,兼之当时保养意识薄弱,自父亲去世后,就放在牌坊街老屋中不怎么去使用,年长日久,保管不到位,导致弦筒椰子壳撞裂,生缝,虽曾修整过,但还是不完善,以致后来梧桐面板脱胶,破损,竹弦弓虫蛀,马尾丝断了很多,基本上是不可使用了。几年前,带着这把父亲用过的老椰胡,找到乐器老师傅修理,老师傅摇摇头说:“假如要修理得好,工钱贵过买一把新的”。但我总觉得弃之可惜,这把老椰胡,浸润着父亲的手泽,他闲暇之余,拉弦唱曲,自拉自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在那文化生活缺少的年代,也不失是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椰胡拉奏的深沉旋律,诉说着人生的起起伏伏,日常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劳作之余的自娱自乐,音乐,起到了缓解生活的压力,是鼓舞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动力。这么有意义的好东西,我有责任将它搞好,经与老师傅商议,尽量保存椰胡的老构件,能修补的尽量修补,确实是搞不了的才换构件。在老师傅的精心修理中,弦筒的裂缝及小孔用专用胶修整填补磨平,梧桐面板破损太厉害,拆开后换上新面板。一把存放多年,破损严重的老椰胡,就被这位能工巧匠的老师傅整理好,装上丝线后拉奏,椰胡发出来的弦音,还是蛮好的。

看着修好后的椰胡,心里感到甜滋滋的。见物思人,遥想当年,老父亲拉奏椰胡的情景,潮州音乐的《北正宫》、《小扬州》、《西江月》等多首美妙音律,好像又在耳边响起,优美的乐音,又在牌坊街老屋中回响。老父亲当年拉奏椰胡,让我在儿时深受潮州音乐之熏陶,为我以后喜欢潮州音乐,并走进潮州音乐之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每当我拉奏起老父亲留下的这把椰胡,总是想起老父亲,感到家传的老椰胡,是有灵性的,父亲用过的椰胡,我现在能够接着用,这就是传承,音乐艺术,薪火相传,一代传一代,才能久远。人的一生,总是各有所爱,但得有一点小爱好,我觉得,有音乐真好,能拉奏音乐更好,感谢椰胡,为我的生活带来乐趣,更是感谢老父亲。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