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欧细奴与潮州大锣鼓

发布时间:2021-06-22 11:53:41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州大锣鼓,誉满中外。每当盛大节日,喜庆游行,潮州大锣鼓总是必备的内容之一。每当大锣鼓出游,那气势磅礴的锣鼓,动人心魄的弦乐,以及高扬的彩旗,逼真的“涂景”,常常引得万人空巷,乐而忘归。

这深受群众欢迎,并使潮州人民喜爱的潮州大锣鼓,开创人是谁?书中没载。据老艺人们代代口传,说是清光绪年间的潮州人欧细奴。此说虽未有确凿史料,但欧细奴与潮州大锣鼓的发展,却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欧细奴是潮州镇台衙门一老将(当时称老兵为老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于一朝。时达天下无事,兵勇们每月只知领饷,闲游浪荡。

那时光,每逢游神赛会,就有一些戏班来演出。那时演出没有戏院,都是临时在广场搭台,俗称“尖脚戏”。由此,广场上设点卖药的,摆摊赌博的、以及卖玩具、食物等小贩,热闹非常。兵勇们仗着衙门权势,身上披着绣有“勇”字的兵衣,到摊场来勒索。这些“地头蛇”,谁也不敢得罪他们。欧细奴就是这些兵勇中的突出代表人物。

却说彼时到潮州演出的,多是外县的戏班。是由潮州一些会馆的“馆头”出面请来的。戏金则由他们到各家各户去摊派。这些“馆头”多是些浪荡子弟,收了钱乱花,或则拿去赌博。等戏班演完戏要收戏金时,他们拿不出钱来,就挑毛病,故意寻事,说你戏演得不好啦,有意偷工减料啦,或者唆使一些二流子去调戏演员(戏仔),总之是赖着不交或少交戏金。

旧社会的戏班,属于九流三教,地位非常低落,人人可以欺侮。因此,班主总是找些有权势的人物作靠山。每到一地演出,还得先贿赂“地头蛇”

欧细奴此人,自幼喜欢音乐,平时也常爱拉拉弦,吹吹笛。由此对戏班的态度也没有别的兵勇那么凶,还常到后台去座谈听曲,戏班也就请他当押班。演出时请他坐镇台上,好烟好茶敬他。欧细奴也乐得当这样一个差使,使得戏班平安无事演出,收足戏金回归。一传十,十传百,此后每班戏来潮州,都请欧细奴当押班,久而久之,他倒有了个“押班欧细奴”的雅号。

当时来潮州演出的都是潮音正字戏班,演的戏出也几乎相同。如《复中兴》(刘秀的故事)、《封相》(苏秦的故事)、《三关》(关云长的故事)、《抛鱼》(“二度梅”一折)等。欧细奴每戏必到,时长日久,耳闻目睹加之他喜爱音乐,结果,这一出出的剧目,弦乐、击乐、戏文都被他一一记在脑里,为他后来转创新潮州大锣鼓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欧细奴之前,潮州也有大锣鼓,但乐器简单,只有锣、鼓和双唢呐;演奏也简单,最多是打一支二板吹套。其时,欧细奴是镇前的一个锣鼓班的常客,他越来越感到这种大锣鼓太单调,就别出心裁地把戏台上演出的乐音戏文都教给镇前的锣鼓班。由于大锣鼓出游时,行进不能表演,他就把一些小孩化妆成戏中人物,边行边唱曲词。为了加强音量,采用齐唱的方法。

教成之后,第一次出游,就轰动整个潮州城。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花样,使全城另外十三个锣鼓班黯然失色。因此,他们都争着请欧细奴去传艺,这样一来,新式的大锣鼓到处盛行。欧细奴晚年精心培养了三个徒弟,使这门艺术代代相传。

以后,由于民间艺人们在实践中又不断给予丰富和创造,潮州大锣鼓日趋完善,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样子。

附记:据已故老艺人陈松先生(他是周才同志的师父)回忆,他本人是欧细奴的第四徒弟。因此,欧细奴创新潮州大锣鼓,约于清光绪年间。其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

(根据饶宗栻老师口述整理)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